子午谷奇谋诸葛亮为什么不用 和魏延有没有关系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子午谷奇谋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子午谷奇谋,是魏延在北伐中提出来的一种设想,利用这个办法拿下长安,而且魏延要求的人数只有五千人,并不算多。可是诸葛亮却一直弃而不用,根本不考虑这个办法,所以这个办法就没有得到验证,有没有用也就没人知道,但很多人认为,诸葛亮不用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但是诸葛亮为什么不用?原因其实和魏延没有什么关系。

image.png

  提及三国乱世,“诸葛亮”一生为蜀汉开疆裂土,南征北讨,可称刘备江山的擎天之柱;尤其是刘备死于白帝城之后,蜀汉多年攒下的家底几乎赔光,此时诸葛亮正式全权接管蜀汉,开始了“军政一手抓”的政治生涯。而此时也出现了另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魏延”;说起其人还有条“千古名计”——子午谷奇谋。

  “子午谷奇谋”简单的解释是:“魏延”自领或五千或一万的兵马与诸葛亮分开两路进兵,“魏延”抄道“子午谷”直取长安,然后固守长安和潼关;与此同时诸葛亮“斜谷”进兵,两军会合于潼关,如此“关中”可定。乍一看此计颇得兵法,若得重镇“长安”,蜀汉得到的可不仅仅是关中之地,甚至可以说是直接打进了曹魏腹地;如此计成功,曹魏虽不至于瞬间覆灭,但必定天下大乱,那时诸葛亮貌似就可以一举拿下北方诸城。

  但是“子午谷奇谋”还是被孔明拒绝了,为此“魏延”四处抱怨,说“诸葛亮不懂兵”;就是后世也有诸多声音力挺“魏延”,说不用“子午谷之计”是诸葛亮最大的败笔,甚至更升级到孔明嫉贤妒能的高度。真的是诸葛亮“不懂兵”?还是孔明真的就是嫉贤妒能的“小人”?对此后世争议不断,甚至留有“以诸葛亮为不知兵”的歇后语来讽刺那些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的人;其实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并非对魏延有意见,反是对他的保护。

image.png

  “蜀汉势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万余精锐对于诸葛亮来说几乎成了“心头肉”。试想“魏延”出子午谷攻取长安,若成功,曹魏各地兵马必定急驰救援,一万人能守得住吗?如果“魏延”出子午谷不能成功拿下“长安”,那就等同于孤军深入,其后果是什么不言而喻。如此,无论“魏延”能不能攻取长安,以诸葛亮出斜谷的速度肯定是不能及时救援的;不能及时救援就意味着“魏延”面临着生死抉择。出于全局观,毕竟当时蜀汉已无能人,“魏延”算是仅存的三国名将;虽有瑕疵,但诸葛亮也不舍得就这么白白浪费掉还算人才的“魏延”。

  这还只是其一,其二更加重要。古语有云“兵者,诡道也”,一个合格的军事家不仅仅局限于“行军打仗”,更多的还要考虑当时的天下大势。想当年“关羽”率先北伐,一路势如破竹,围曹仁、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甚至逼得曹操一度产生了迁都的想法;按理说这速度足够快了吧,这样的战绩是不是形势一片大好?可是东吴却在此时背后捅了关羽一刀,此举名义上是东吴想夺回“荆州”,实则是不允许蜀汉独占鳌头。

  所谓“孙刘联盟”,说到底不过是形式上的联合抗曹而已,但无论“刘备”还是“孙权”的最终目的都是由自己统一中原,可能的话甚至还想做“皇帝”。既然“孙权”也想做皇帝,又怎么可能看着蜀汉节节胜利,而自己毫无作为呢?况且蜀汉一旦灭了曹魏,下一个势必对“东吴”用兵,从这点出发,孙权也不允许“关羽”北伐成功。

image.png

  说“关羽”其实还是为了解释“子午谷奇谋”,诸葛亮北伐其实和当年“襄樊之战”面临的情况一样;毕竟东吴在东线“合淝”一带牵制了曹魏大批兵力,这时候诸葛亮用兵才能与曹魏兵力相抗衡,或许还能有其他方面的些许优势。如果此时诸葛亮采用了魏延的所谓“子午谷奇谋”,且不说成功与否,单是进入曹魏腹地这一动作就势必引起东吴的猜忌;再如果“魏延”侥幸成功,那东吴很可能再次上演当年背后“捅刀子”的事。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东吴再次背盟,与曹魏结成联盟,那么曹魏东线的部分兵力就可以抽调至西南对抗诸葛亮和“魏延”;那时候不仅“魏延”铁定失败,就连诸葛亮能不能全身而退都是个问题。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如果“东吴背盟”并联合曹魏,再上演一次当年“吕蒙”出兵伐蜀的情况怎么办?而此时的诸葛亮大军在斜谷、魏延在长安,再想回军抵挡“东吴”肯定来不及,难道任吴兵长驱直入?与此同时曹魏再兴兵夹击,此时的诸葛亮面对的可就是北有“曹魏”,南有“东吴”的双线夹击;到那时,即使孔明有通天的本事也难抵挡,甚至“蜀汉政权”就此覆灭。

  因此诸葛亮深知,用兵越险,对东吴的依赖度就越高;作为一个卓越“军事家”,孔明首先考虑的不是“子午谷奇谋”能否成功的问题,而是率先考虑东吴会不会产生威胁的问题。当年孔明早有“隆中对”的策略在先,想要一统中原,首先要做的就是“跨有荆益、结好孙权”;而此时诸葛亮已经失去了“荆州”这一战略要地,但对“东吴”的依赖度丝毫未减。

image.png

  蜀汉不过只有一个贫瘠的“益州”和周围一部分同样贫瘠的地区,这样的资本根本无法和曹魏打消耗战;然而好不容易才形成的“三足鼎立”格局,由于三方都各有需求,致使互相牵制的形势又牢不可破。这就促使诸葛亮在用兵之时必须把“天下大势”考虑在内,甚至还要将行军速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速度太快则东吴背盟,速度太慢则得不偿失。这也是诸葛亮数次北伐中,或是粮草不济,或是稍有不利便马上退军的主要原因之一;只可惜魏延只能为“将”,理解不了为“帅”的苦衷。

  因此说,魏延“子午谷奇谋”无论最终能否成功,诸葛亮都会站在宏观的角度予以拒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风云人物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