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为何凭一句话便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你真的了解司马懿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首先这件事儿,历史上确实有记载,并不是《三国演义》的小说杜撰。

  比如《晋书》里面是这样记载的:

  “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很明显,第二句话才是司马懿做出判断的依据,至于饮食上,咋一看,其实并没有太多毛病。

  根据《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史》所记载,古代的一升约等于现在的200毫升。 按照1毫升等于1克,1斤等于500克来换算,诸葛亮每日进食3到4升米,约等于如今的1.6斤米。一碗米饭大约2两,一斤大米大约可以煮出5-6碗米饭,1.6斤最少可以煮出9碗米饭,诸葛亮一日三餐,每餐平均食3碗米饭。

  按照医学的角度来说,一碗米饭能够产生232大卡的能量,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2200大卡的能量,因此诸葛亮每日的饮食习惯完全没有问题,甚至比一般人进食的量更多。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古代在吃饭这个东西上,完全不是现在这么精确。动不动就数斤肉,几升米的,老将廉颇还顿餐斗米呢,日食三四升,真的不算多,而且古代少副食,主要靠主食充饥,其饭量相对会大于现在。

  最重要的一点,那时候吃的是小米,不是大米,其碳水含量相对较低,而且由于烹饪环境所限,加上多是陈年,难以完全消化,所以你必须得多吃点。

  所以,诸葛亮当时算吃得少了。

  但是,单单了解诸葛亮的饮食情况并不能预测他的寿命长短,毕竟诸葛亮不上马打仗,是文人,吃得少一点也可以理解,除非司马懿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那么司马懿是如何推断出诸葛亮命不久矣的呢?

  主要在后面一句:“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

  司马懿也是掌兵的,对于这些事儿他很了解。蜀国十万大军,这么多人,一天得多少事儿,如果事必躬亲,一个人不知道得多忙。这么大得工作量,结果还吃得少。这就是“食少事繁”了,身体必定不堪重负。而且在《魏氏春秋》里面,还加了这样四个字“夙兴夜寐”。

  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

image.png

  起得早、睡得晚,休息肯定得不到保障,多半要完!

  而且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斗法了七八载,彼此仇恨,彼此敬佩,彼此了解。双方的接触定然不是这一次,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身体状况情报肯定有着诸多调查。司马懿很可能是掌握了诸葛亮一定量的平日里的饮食起居和工作情况,然后具体的评估、分析,才得出诸葛亮命不久矣的结果。

  我们不妨假装成司马懿,来分析一下诸葛亮每日所负担的工作量:

  诸葛亮在北伐大业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统帅三军、排兵布阵、监管法度、构思战略、分析情况、培养武将、调度军粮、刺探军情等等,可谓是费尽心血,步步为营。

  刘备死后,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蜀国的经济民生,完全由诸葛亮一手处理,可以说诸葛亮每日的工作量丝毫不亚于积劳而死的雍正皇帝。刘备死前,为了避免诸葛亮在蜀国一家独大,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暗中安排了一位诸葛亮的政敌,同协朝政。

  诸葛亮的第一大政敌是李严,李严与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在蜀汉政权中与诸葛亮分庭抗礼,并且勾结党羽公开反对北伐政策,在朝堂上大肆批判诸葛亮对刘禅有不臣之心,暗中搜集诸葛亮的把柄,企图将诸葛亮置之死地。

  因此,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一方面要和司马懿斗法,另一方面还要与李严周旋。在政治战场和军事战场上,没有成王败寇,只有你死我活,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诸葛亮稍有不慎,便会跌下神坛,被拥入无底深渊,永世不得翻身。

image.png

  巨大的工作压力加速了人体的老化,沉重的精神压力使诸葛亮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 在五丈原一战中,诸葛亮率大军连日前进,长驱百里千里出师讨贼。古代没有现代化的运输设备,诸葛亮只得坐在轮椅之上饮风食尘,蜀国将士们感叹这位五旬老者报答君恩的情怀,纷纷投以性命相随,可以说诸葛亮是蜀军的精神支柱,是蜀军的灵魂。

  当司马懿在蜀军的使者口中了解到诸葛亮的饮食情况,和连20棍以上的惩罚都要亲自调查、批示的时候,便知道诸葛亮已经操劳过度,身体消耗过大,以至于食量突然增加,才敢断定诸葛亮已经油尽灯枯,命不久矣。

  另一方面,我认为司马懿传播诸葛亮命不久矣的消息,其实是别有用心,乃是攻心之计。

  司马懿在与诸葛亮对峙期间高挂免战牌,采取避战不出的战略。一方面是企图拖垮蜀军,因为诸葛亮渴望速战速决,否则一旦粮草被用尽,蜀军则会陷入被动。另一方面是司马懿忌惮诸葛亮的实力,害怕诸葛亮有致胜的妙计,所以勒令魏军不许轻举妄动。

  拖垮蜀军虽然是一招妙棋,但是长期避战不出,势必会影响魏军的军心,因此司马懿在魏军中造谣诸葛亮命不久矣的讯息,“畏亮如虎”的魏国军队纷纷士气大振,不得不说司马懿这部棋走的又稳又骚。

  当然,一切的猜测都是苍白的,纵然诸葛亮有接近天人的智慧,但芸芸命数早以定,我等蝼蚁岂能逃?不论司马懿是蒙的,还是算的,他都成为了最后的胜者。历史如同一团看不透,悟不懂的乌云,乌云中电闪雷鸣,龙吟虎啸。我们虽然听的过瘾,但却看的糊涂,所以多品味,少较真,悠悠五千年历史,谁又能说的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 诸葛亮和司马懿:亦敌亦友的复杂关系解析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与司马懿无疑是最为引人瞩目的两位智者。他们分别代表着蜀汉和曹魏两大势力,彼此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敌对的一面,也有相互敬重的成分..

    诸葛亮和司马懿:亦敌亦友的复杂关系解析
  • 揭秘历史之谜:司马懿为何被誉为鬼才?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司马懿的名字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他不仅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邃的政治智慧赢得了世人的赞誉,更因其独特的性格和处事风格被后世尊..

    揭秘历史之谜:司马懿为何被誉为鬼才?
  • 司马懿如何巧妙夺取曹家江山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司马懿作为曹魏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最终成功夺取了曹家的江山,建立了西晋王朝。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隐忍与等待的智慧  司马..

    司马懿如何巧妙夺取曹家江山
  • 司马懿不称帝之谜:权谋、道德与历史的交织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司马懿无疑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智勇双全,深谙权谋之术,最终成为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尽管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

    司马懿不称帝之谜:权谋、道德与历史的交织
  • 司马懿:鬼才之名的由来与解读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无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英雄辈出,智者如云。而在这些智者之中,司马懿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位。他以其独特的智慧..

    司马懿:鬼才之名的由来与解读
  • 贾诩与司马懿:智慧的较量与权力的制衡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贾诩和司马懿无疑是两位极具智慧和谋略的人物。他们各自在不同的时期为曹魏政权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那..

    贾诩与司马懿:智慧的较量与权力的制衡
  • 司马懿的两大可怕优点:智慧与隐忍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司马懿无疑是一个令人敬畏的人物。他不仅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谋略在乱世中崭露头角,更以其深沉的隐忍和耐心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两个可怕的优点,..

    司马懿的两大可怕优点:智慧与隐忍
  • 曹睿不死,司马懿能反吗?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曹魏政权的兴衰更迭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曹睿与司马懿的关系更是充满了戏剧性和复杂性。那么,如果曹睿不死,司马懿能否成功反叛呢? ..

    曹睿不死,司马懿能反吗?
  • 司马懿与郭嘉:智谋之争的微妙关系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司马懿和郭嘉都是杰出的谋士,他们各自为魏国和曹魏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作为同僚的司马懿却对郭嘉心存畏惧。这究竟是为何..

    司马懿与郭嘉:智谋之争的微妙关系
  • 庞统若未陨落,能否与司马懿一决高下?

      三国时期,英才辈出,其中庞统与司马懿皆是各自阵营中的佼佼者。庞统,字士元,被誉为“凤雏”,是刘备麾下的杰出谋士;司马懿,字仲达,为曹魏的三代老臣,以深沉谋..

    庞统若未陨落,能否与司马懿一决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