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八旗子弟为何要改姓?都有哪些姓氏是八旗后裔呢?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晚晴阶段革命党呼吁全天地人们一起打倒中央政府,辛亥革命后中央政府彻底消除倒台,而那些八旗子弟而为了存活迫不得已变更姓式散播在全球各地,也许不改姓式可能活都活不了那么多游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image.png

  事实上,满清八旗子弟改汉姓的趋势,并不是从清政府灭亡才开始的。早在乾隆年间,不少满族百姓就开始尝试将姓氏改为汉姓。但由于缺乏经验,改出来的汉姓往往闻所未闻,非常不规范。因此,乾隆皇帝还曾下旨,要求八旗子弟停止这种不规范的改姓。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满族百姓分为八旗,但却并不代表每一旗就只有一个姓氏。根据统计,八旗子弟出现过的姓氏,共计有900多个。

  而除开皇族姓氏爱新觉罗外,清朝还有八个非常显赫的姓氏,被俗称为“满洲八大姓”。

  这些姓氏分别是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钮祜禄氏、那拉氏、富察氏、赫舍里氏、索绰罗氏。

  那么,这些姓氏改为汉姓后,都变成了什么呢?

  需要说明的是,满族人改汉姓,都不是随意乱改,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实际上是用了“取谐音”和“取译意”两大原则。

  首先,作为皇族姓氏的爱新觉罗,由于“爱新”在满语中是“黄金”的意思,因此多数人将汉姓改为了“金”姓。这是“取译意”原则的体现。像清朝格格、女汉奸川岛芳子,就是以“金碧辉”的名字活动的。

  佟佳氏的佟佳本来是地名,后来成为姓氏。民国之后,多数人取谐音改为了“佟”“童”两姓。

  瓜尔佳氏人口众多,根据地区不同,又有“安图瓜尔佳氏”“苏完瓜尔佳氏”等众多分支。实际上,最开始满语中的“瓜尔佳”被汉译为“围绕菜园子的水沟”和“捣乱”的意思。但瓜尔佳氏族人不喜欢这种汉译,后来便逐渐从满族的各种文献中删掉了。瓜尔佳氏族人改姓取谐音,将备受崇敬的人物关羽的“关”姓作为了姓氏。像现代著名影星关之琳,就是瓜尔佳氏。

  马佳氏同样是以地为姓,后来改作了“马”“麻”等姓。

  钮祜禄氏中的“钮祜禄”与满语中的“狼”相近。从清朝中期开始,便有不少人改姓为了“郎”。也有一部分人改姓为“纽”。

  那拉氏也是满洲一个大族。在明末时就已经有了叶赫那拉、哈达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四大支系。清朝时期,那拉氏出现了众多皇帝后妃,后多改名为了“那”“南”等姓,现代著名歌手那英便是代表人物。

  富察氏作为女真时期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现在多改姓为“富”“傅”“付”等姓。这也是当今满族中,除“关”姓之外最多的姓氏。

  赫舍里氏多数人改姓取谐音,现在多为“李”“赫”“何”“舍”四种姓氏。

  索绰罗氏现多姓“索”“曹”“石”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石”姓的来源,竟然是大学士英和的高祖都图,因为在管理国库的时候一丝不苟,被康熙帝赐“石”姓,后来他的后裔便都以“石”为姓了。

  满族人一般是不用姓的,比如和珅、鳌拜、隆科多这些人如果不查资料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们全名叫什么。为了方便与汉族交往,满族人其实都是有汉姓的。比如爱新觉罗的汉姓就是金姓、佟佳的汉姓就是佟姓、那拉氏就是那姓或者南姓。

  但是尽管如此,清朝的时候满族人并没有普及汉姓。直到清朝灭亡后,他们迫于压力不得不改用汉姓。

  第一次大规模改姓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当时孙中山先生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其中鞑虏就是满族人的意思。

  第二次改姓是新中国成立后,当时为了上户口,很多满族人纷纷改用汉姓。因为当时社会还是十分仇视满族人的,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这么做。

  其实清朝灭亡后对八旗子弟也是一种考验,清军入关前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英勇善战,但是到了晚清的时候个个萎靡不振,而且因为不学无术,所以连生存的技能都没有。

  对他们来说,也许做小商贩是唯一的出路。根据调查当时打工的满族子弟只占了20%,还有80%都是做生意的。

  经济上的窘迫是可以克服的,但是人们的歧视是他们必须面对的。这些满族人纷纷剪掉辫子,脱掉旗服,家家户户收起悬挂着的从东北老家带来的祖宗袋,只在除夕夜,才敢偷偷拿出来拜祭先人。

  作为现如今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满族人将姓式改成汉姓,对于中华文化的和谐和统一性,有着挥之不去的战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