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当皇后,2次被废,后因祸得福,靖康之难仅她一人逃过一劫? 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孟氏全名是孟婵,名州平赫(今河北永年县)人。父孟彦弼,并不是赫赫有名,可是她的爷爷孟元却曾官至眉州(今四川乐山)防御力使兼军马都虞候。1092年,她16岁,因为出生名门世家,性情温柔贤能,因而被太皇太后高氏和向太后看好,觉得她是母仪天下的适合候选人,因此册封她为宋哲宗的王后。
元祐七年(1092年),赵煦已到了大婚和亲政的年龄,高太皇太后和向太后于是下令在百余名世家少女中选秀。经过认真挑选,与赵煦同岁的孟氏,由于生得文静,端雅贤淑,而且出身名门,同时被两位太后看上。
两位太后亲自教她妇道礼仪,甚至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亲自言传身教。孟氏也是冰雪聪明,一学就会,不久宫中繁琐的礼仪,就都做得娴熟自如,优雅有度,于是这两个太后都决定立她为后,可是这件事情却没有得到新郎官的认同。
新郎官不是别人,正是宋哲宗,是北宋皇帝神宗的儿子。神宗死后,他继位为帝,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
所以,此时在朝堂上掌权的并不是宋哲宗,而是高太后,婚姻大事哪里容得宋哲宗说一个不字!于是这桩包办婚姻就这样在新郎反对、新娘不知的情况下定下来了。
本来就对高太后掌权不满,现在连婚姻也来干涉,宋哲宗是恨屋及乌,还没有见面就已经开始对孟氏不满了,可是高太后已经发话了,这皇后是不娶也得娶啊。
本来就不喜欢皇后的宋哲宗,越来越疏离了皇后,但是也没到结仇的地步。直到元祐七年(1092年)十一月,赵煦前往南郊祀天,大文豪苏轼担任卤簿使。突然在前行的路上,出现了十余辆红伞青盖的牛车(宋时宫人乘坐牛车),面对皇上的仪仗,也不回避。
苏轼派御营巡检使上前查问,这一查不要紧,苏轼也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来是皇后和高太后的女儿魏国大长公主。若是一般的百姓,苏轼定会给她定一个欺君罔上的罪名,即使不杀头流放也是免不了的。
可是,这是皇后,清官还难断家务事呢,这两口子的事情,苏轼他一个外臣也掺合不起啊,两边谁也得罪不起,还是乖乖地汇报了事。于是,苏轼向哲宗汇报了此事。赵煦觉得憋气,还说皇后贤德呐,连皇家的规矩都不懂。
与皇帝争道,皇后和大长公主也太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了。赵煦越想越气愤,当即就命苏轼在车中草拟了一道急就奏疏,快马牒呈给高太后。虽然高太后第二天便下诏整肃仪卫,但是这样一个裂痕还是留在了夫妻二人之间:你不就是有高太后宠爱吗?就敢不给我堂堂一朝真命天子九五之尊让路?
那边的皇后就想了:不就是没有及时给你让路吗,就算你不宠爱我,我好歹也是名义上的皇后啊,在宫里你不宠幸也就罢了,到了皇宫外面这点面子也不留给我?
谁知还有更加不幸的事情等待着这位婚不逢时的皇后,那就是宋哲宗一纸诏书彻底结束了这段不逢时的婚姻。
事情的始末是这样的。绍圣三年(1096年)九月间,不到三岁的福庆公主突然得病,孟氏病急乱投医。一向对孟氏不满的刘贵妃终于抓住机会置孟氏于死地。
对哲宗大吹枕头风,添油加醋,捕风捉影,赵煦听到这些挑拨之言后,不禁触动心病,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勃然大怒。于是宋哲宗拿出皇帝的威严,下令入内押班梁从政、勾当御药院苏圭,到皇城司立案审查。
于是孟皇后的养母燕氏、尼姑法端与供奉宦官王坚等三十余人被逮捕。赵煦命侍御史董敦逸复审。董敦逸见宦官、宫女们一个个遍体鳞伤、血肉模糊的样子,就知道这是屈打成招。
可是真相却又没有那么容易在短时间内查明,也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孟皇后的黑或者白,董敦逸疑惑满腹,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下笔。
宰辅等人见他犹豫,就向他施加压力,甚至威胁恫吓。董敦逸权衡利害,立场发生了动摇,只求明哲保身,遂将原案(伪造的供词)奏呈皇上。哲宗赵煦于是立即下诏,废去孟后。
宋朝的历史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皇后被废之后,直接就是被废为道姑,不知道这是帝王们的什么用意,是让已经被自己所废的皇后在出家的时候有时间为自己念经来祈祷自己长命百岁吗?不管这用意是什么,随着这一纸诏书,两个人的婚姻结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