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城山海关战火不断 为什么就是没有人动嘉峪关呢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古代长城为什么山海关战火不断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战国时期,天下分崩,中原的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国家,彼此之间连年混战,战火不断。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却得以趁机强大起来。匈奴人组成强大的骑兵军团,战马如云骑士百万,屡屡发动南下攻势,使得中国北部的秦赵燕三国受到严重威胁。

image.png

  匈奴人倚仗骑兵优势,来去如风,在中原王国北疆漫长的边境线上随意出入,如无无人之境,中原军队疲于奔命,却防不胜防。最终还是秦国的秦惠文王想出了办法:在北部边防线上修筑城墙与关隘,切断匈奴骑兵的入侵通道。赵国和燕国纷纷效仿,在各自边境线上修筑城垣要塞,长城的雏形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强大而统一的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也对匈奴问题非常关注。始皇三十二年(公元215年),秦朝大将蒙恬带领大军北伐匈奴,大获全胜,“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蒙恬守备北疆期间,大兴土木兴建长城,第一次建成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的万里长城。

image.png

  长城自建成以后,成为中原王朝防御北方游牧部族的第一道军事屏障,对捍卫中原北方边防形势的持久稳定、抵御外族入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历朝历代对长城都很重视,到明朝朱元璋在位时,为了防范打击北方的北元势力,明朝再度组织人力物力,对长城进行了一次全面彻底的扩建和整修,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长城的基本样貌,也是在那时起基本形成。

  长城的主体,包括城垣、烽火台、敌楼、关隘等部分构成。城垣用于阻挡防御,烽火台用于传递军情,敌楼用于屯兵,关隘用于交通出入。对北方游牧部族而言,关隘作为长城上的内外交通孔道,夺取过来就可让骑兵和大部队顺利进入内地,因此长城关隘一直是敌我双方的攻防重点。

image.png

  长城东头的山海关,和西头的嘉峪关,堪称长城上最为重要的两座关城。拿山海关来说,在历史上可谓战火不断,明朝与清朝、吴三桂与李自成、清朝与八国联军、直系军阀与奉系军阀、中国守军与日本侵略军等,都在此地发生激烈战斗。

image.png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头的嘉峪关,绝大部分时间内都太平无事,很少有敌寇去攻打它。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说穿了也不奇怪。

  嘉峪关独特的地理位置起到了关键作用。嘉峪关地处甘肃西部的荒凉地区,建成后数百年,周围方圆百十里范围内,都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人烟稀少,气候严酷,水源匮乏,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极为严苛。

image.png

  如果数万或者十余万大部队长途跋涉来攻打嘉峪关,仅仅筹措粮食、战马草料、饮水、后勤供应等都会产生难以克服的巨大困难,根本难以驻扎立足。如果再碰上两场沙尘暴,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因此外来敌寇非万不得已,轻易不敢选择嘉峪关为攻击目标。

  其次,嘉峪关的关城防御体系完善合理,易守难攻。它控扼河西走廊古道的最狭窄之处,关城依山傍水,此地唯一的水源讨赖河,与嘉峪关互为依托,既能为守军提供水源,河谷又成为防御敌军的天然屏障。

image.png

  嘉峪关过去号称“三重城郭,城内有城”,城墙外围有外壕墙、外壕、绊马坑、月牙城、壕墙,城墙上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周边,还筑有墩台、烽燧近百座,固若金汤坚不可摧。因此再强的敌寇,面对嘉峪关这样的雄关,只能退避三舍,不愿以它为攻击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