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何没有用火箭?
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射了10万支箭,就没想到用一支火箭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诸葛亮一直被我国人民誉为智慧的化身,在三国..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全书最重要、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战事。从第四十二回“刘豫州败走汉津口,鲁肃来夏口吊刘表之丧”开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到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战事。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由此《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
网络配图
草船借箭,历史上却有其实,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平定关中,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孙权领兵迎战,两军战于长江水入巢湖的濡须口。曹操受挫,坚守营垒以待战机。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 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肃威严,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箭射吴船。孙权的船很快便落满了箭,船因 一面受箭偏重,渐渐倾斜即将翻沉。孙权命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等受重平均,船身平稳后,孙权指挥战船列队,缓缓离去,曹操才明白上了当。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网络配图
《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说的是: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已经做好了准备,要发动火攻一举烧毁曹军的战船,打败曹操。但周瑜忙中出错,竟然没有想到火攻对风向的要求很高,而隆冬时节长江中游一带多刮西北风,没有东南风。如果就着西北风放火,曹军处于上风头,刚好烧了自己,根本烧不到曹军。
周瑜想不出办法,一下子病倒了。诸葛亮当时在周瑜军中帮着出谋划策,他知道周瑜的病因,便给周瑜开了一个"药方":"欲破曹军,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 东风。"周瑜让诸葛亮想办法"搞"来东风,诸葛亮当即答应:"可以借。"于是周瑜让人建起一座七星坛。诸葛亮装模作样地上坛作法。要"借东风"。到了作战 那天,果然东南风大起,周瑜乘机发动进攻,一举击攻了曹军。
网络配图
而正史上诸葛亮并没有参与赤壁之战,也并没有呼风唤雨之能,指挥赤壁之战的人是周瑜,东风是长江上的一种自然现象,长期在当地操练水军的周瑜和黄盖对什么时候起东风非常清楚,他们聪明地抓住了这一战机打败了曹军。
从上面两件事中我们了解到,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事,而借助东风火烧赤壁是周瑜所为,这两件事和诸葛亮没有一点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射了10万支箭,就没想到用一支火箭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诸葛亮一直被我国人民誉为智慧的化身,在三国..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草人借箭”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历史比小说更加精彩”,我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小说是作家凭空构思,或者按..
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什么能成功?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东汉末年,中国长江流域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役,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以少胜..
背后隐藏什么玄机 第一,由于是大雾天气,空气能见度很低。曹操看不清船上全是草人这样的易燃物品,自然就没有想到用火箭来对付。第二,也正因为大雾弥漫,两边都摸..
《三国演义》是很多人都比较喜欢的一本书,改编成电视剧之后也是非常的成功,而其中的《草船借箭》这一个故事更是大家比较喜欢的,也是比较凸显诸葛亮的能掐会算运筹..
草船借箭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主要用于说明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成书以来广受读者的赞美,以致人们都不太愿意相信它是虚构的。历来有一个疑问就是,当初..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令人拍案叫绝,人们耳熟能详的有空城计、草船借箭等。其中的草船借箭更是精彩,诸葛亮不但使周瑜陷害自己的计划落空,还把曹操气得不..
《三国志》注引《魏略》记载了这个故事。当时刘备已经入蜀,孙刘联盟宣告破裂。曹操赤壁败后,元气逐渐恢复,准备教训一下孙权。这场战争规模也不小,一般称为濡须之..
一直以来,草船借箭的始作俑者是诸葛孔明大爷(尼玛,没曾想,这次不是历史课本误我,而是语文课本误我,看来,你们现在组团忽悠来了。当然,还跟罗贯中大爷脱不了干..
草船借箭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主要用于说明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成书以来广受读者的赞美,以致人们都不太愿意相信它是虚构的。历来有一个疑问就是,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