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之后,白起为何选择不再攻打赵国?

时间: 浏览:加载中...

  长平之战之后,白起为何选择不再攻打赵国?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长平之战之后,白起为何宁死也不愿带兵攻打赵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小编带着大家一同来深究历史,想了解的你,千万不要错过以下精彩内容哦!

image.png

  近日有网友提问:一生从无败绩的白起,拒绝率兵参加邯郸之战,是性格的原因还是战略眼光高远?

  1、白起有三条理由

  长平之战后,秦国于次年派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邯郸,白起因病无法领兵。王陵久攻不下,而且白起的病也好了,秦昭襄王计划换帅,但被白起拒绝,《史记》载当时白起亲口说出三条理由:

  王陵久攻不下

  理由一:诸侯国救兵随时可能赶到,它们怨恨秦国很久,不会看着赵国就此被灭。

  理由二:秦国虽然在长平大胜赵国,但秦军阵亡士兵超过半数,后备兵源不足。

  理由三:劳师远遁去攻打别人的国都,容易受到赵军和诸侯军内外夹击,里应外合之下必败无疑。

  秦昭襄王亲自下令后,白起仍不肯赴任,又派应侯范雎请他出山,这回不仅不答应,而且白起从此称病不起。最终,战败后的秦昭襄王赐白起自杀。

  2、白起的理由成立吗

  白起的三条理由成立吗?答案是:成立!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上党之争,韩国上党郡的郡守冯亭,没有遵从韩桓惠王的命令,拒绝把上党交给秦国而是交给赵国。赵国经过商议后决定接收。明明已是秦国的囊中物,赵国为何敢虎口夺食?这是因为赵国有实力和底气。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上党之争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军力大升,有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支制式化骑兵部队,对外作战胜多负少。赵武灵王还乔装成使者入秦,绘出山川地形,想攻灭秦国。也就是说,赵国在长平虽被打残,但战争潜力还在。虽然元气大伤,但是还没有到最后时刻。

  长平之战前秦国分别与楚、韩、魏、赵打了几仗,四国战败,割地求和,内心积怨已深。而处于秦国远交近攻战略下的四国,即使没有唇亡齿寒的觉悟,但也知道抱团取暖,联手抗击秦国是必然选择。

  另外,长平之战中“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秦昭襄王亲到河内,给百姓晋爵一级,征调15岁以上男丁全部到长平战场,阻击赵国救兵和运粮通道。

  15岁以上的男丁也到前线了,可想秦国在长平之战中也倾尽了全力。仅隔一年再次兴兵,确实勉为其难。更重要的是,邯郸不同于长平,劳师远遁攻打一国之都,必定引发强硬抗击,久攻不下,诸侯援军赶到就形成夹击之势……白起的分析入情入理。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军力大升

  3、还有其他原因吗

  除了白起所说还有其他原因吗?答案是:有!

  对于擅打歼灭战的白起来说,避免持久战和消耗战,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一直是他的用兵特点。针对他的这个特点,平原君赵胜有过一个精彩的分析——

  赵胜看过白起面相后说:“白起的头小、下巴很尖,说明行动果断;双眼黑白分明,说明遇事明白、不糊涂;看东西凝神不转,说明意志坚强、有定力。”为此,赵胜的结论是——可与持久,难与争锋。跟他只能打持久战,不能针锋相对,要避其锋芒。

  在接收上党前,赵孝成王曾问赵胜,秦国来争夺上党谁能抵挡?赵胜说:“廉颇野战不如白起,但守城完全可以胜任。”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赵胜在接收上党的同时,廉颇也率军驻守长平,严阵以待。

  白起宁死不愿领兵

  也正是因为受困于廉颇的坚守,秦国最初在长平打成了持久战、消耗战,不得不使用反间计让赵国换帅赵括。

  料知因为同样打不起持久战、消耗战,赵括会主动出击,秦国才让白起这个歼灭战之王悄悄领兵,最终通过野战坑杀了赵国40万大军。

  邯郸之战在发生前,白起就已判断出这是一场持久战、消耗战。而这正是白起一生领兵中,力求要全力避免的,是与他作战思想完全背道而驰的。或者还可以说,白起的特点是野战,并不擅长攻城。所以,这也使白起宁死不愿领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