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畿:三国时期曹魏的治世能臣与河东太守典范
杜畿(163年~224年),字伯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出身汉朝名门京兆杜氏,是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后代。他历仕曹操、曹丕两代,以卓越的治理才能和深..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三国是我国历史上十分特殊的一段时期,自从董卓乱政之后,东汉政权便名存实亡了。民间军阀混战,逐鹿中原,是历史上少有的乱世。正所谓乱世出英雄,用在三国时期是再贴切不过了。从纵横沙场的猛将,到运筹帷幄的军师。三国时期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我们知道,在历史上一旦出现国内混乱,就很容易出现外地入侵的情况,比如说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事件。汉朝以来,就有胡人不断向中原迁徙,在多代皇帝的宽容接纳政策下,胡人逐渐增多。他们的势力不断的壮大,到了西晋的时候,胡人已经入居关中。
晋惠帝时期爆发了八王之乱,胡人趁着国力衰弱,起兵侵扰中原。导致中原大乱,可谓是民不聊生。持续了百余年的时间,并且先后建。起了数十个,大小不一的外族政权。这段历史被称之为“五胡乱华”。
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可谓是比比皆是,比如说离我们最近的清朝,便是在明朝末期,李自成起义,于1644年推翻了明朝政权,天下大乱之时,清朝趁机勾结明朝判臣吴三桂,随后率领关外铁骑入中原,建立起了清王朝。
相比较而言,“五胡乱华”发生在西晋时期,是离三国时期最近的。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自董卓于公元189年入宫废少帝刘辩夺权以来,便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群雄分割称霸一方的局面,为何却没有外敌敢入侵呢?
实际上也并不是没有过,但是却被打的丢盔弃甲而逃。《后汉书》中便有记载:“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遂远窜塞外”。说是一个叫乌桓国的地方,曾想要趁乱袭击中原捞点好处。但是却遇到了“白马义从”公孙瓒,被打的丢盔弃甲逃了回去。
他们以为逢年不利,遇到的是三国时期最强的军队。因为当时“白马义从”边境游牧民族中名声确实很响亮。后来公孙瓒被击败,乌桓国又来中原搞事情。不料这次遇到的是曹操,曹操直接派军远征了乌桓,将乌桓国的首领抓住了斩首,彻底平息了乌桓国的侵扰。
三国时期,刘备西抗羌戎,曹操北抗匈奴,孙权则南海,一人管了一边。虽然内乱,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分得很清楚。谁敢跑来凑热闹,就一起打出去。当然,镇守边界的首功,还是得属于西凉马家。
外族人入侵主要便是鲜卑族以及匈奴,都是游牧民族,以起兵胜人。但是遇上了同样以骑兵闻名的马家军,就可谓是毫无胜算了。在当时从西北到东北绵延几千公里的防线,都是由马家军镇守。
西凉马家军在三国可谓是威名赫赫,比如说被列为“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在中原便鲜有敌手,连曹操都要避其锋芒,在西凉人眼中更是战无不胜的“天威将军”。还有马腾也是十分骁勇的西凉武士。正是因为他们打出的名声,外族闻风丧胆,更别说来入侵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杜畿(163年~224年),字伯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出身汉朝名门京兆杜氏,是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后代。他历仕曹操、曹丕两代,以卓越的治理才能和深..
在《三国演义》中,华歆常被刻画为趋炎附势的政客,如逼迫汉献帝禅位时“按剑指帝”的“黑脸角色”。然而,正史中的华歆却是曹魏政权的核心支柱,其政治智慧、清廉操..
在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谋士们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深远的战略眼光,为各自的主公争夺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提到三国谋士,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诸葛亮,然而,在那个英..
在正统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名将如云,马超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作为蜀汉的重要将领,马超以其卓越的武艺、威猛的形象和传奇的经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在这部巨著的最后一回中,一个名叫羊祜的人物首次登场,并占据了重..
在中国三国时期的文化史上,有一个名词“三曹”被频繁提及,它代表了当时魏国文坛上的三位杰出人物。那么,三国时期魏国的三曹指的究竟是谁呢? 一、三曹的定义与..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不仅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深邃的思想影响了后世,更以其坎坷的命运和悲惨的结局让人扼腕叹息。他就是东汉末年三国..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庞统的名字或许不如诸葛亮、司马懿等人物那样响亮,但他却是当时一位颇具影响力的谋士。他的智谋和才华不仅为刘备所赏识,也为后世所传颂。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