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少年游主要内容是什么

时间: 浏览:加载中...

  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却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

  

苏轼《少年游》书法作品


  苏轼《少年游》书法作品

  苏轼的这首词诉的是相思,表达了他对家的思念。苏轼曾经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到了杭州。这是苏轼一段最快乐的时光,从他在这段期间做的词就可以看出来。杭州的秀丽风景,市民还有同僚对他的敬重,还有一些僧人与歌姬对他的敬仰,这些都让苏轼感到了在朝中不曾有的愉快。还有他后来再娶的妻子以及还在牙牙学语的儿女也让他感到十分的惬意。这对于曾经在朝中为了一些事情弄得焦头烂额的苏轼来说是一种安慰。所以苏轼对于这样的生活是万分的满意,不是身为官员,有时不能就按着自己的想法做事,苏轼有时不得不暂时放下这样的生活去其他地方忙碌。有一次因为要去赈济灾民,苏轼离开了他爱的家近一年,这首词就是写在那个时候的,诉说着自己的思家之情。

  从这首词的文学方面来看,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先是用雪和杨花的形状是相似的这一点来产生一种不一样的“对比”,雪和杨花是两个季节的东西,相互之间有一种比喻的感觉,还可以用来表示气候由冷到了暖,时间已经过了很久。用这样的画面来隐喻心中那份对于家的思念。还有就是这首词的构思十分地新颖。从双栖的燕来反衬单栖的人,有对比才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还有词中有一段这样的联想,月亮上面的嫦娥她只爱着那些成双成对的燕,一点也不可怜那些空闺独守之人,在这样的渲染下,使得人思绪万千。

  关于苏轼的资料介绍

  翻阅各种记录,关于苏轼的资料的确很多,但是确显得杂乱不堪,下面通过整理归类,从几条索引线来看看伟大学者苏轼的一生。

  

苏轼的素描


  苏轼的素描

  根据人物线,可以这样来描述苏轼。苏轼,字子瞻,也称东坡居士,随着时间推进,到了后来,苏东坡这个名字反而比苏轼显得名气更大,人们也只记得苏东坡这个名字了。苏轼在家中并非独子,正史中并没有详细的记录苏轼排行第几,有几个兄弟姐妹,但却因为他的父亲和他的弟弟名气很大,被人们默认为家中只有两个儿子,苏轼排行第一。但野史中关于苏轼的兄弟姐妹的描述却并非如此,苏轼家中除却弟弟苏辙以外,还有一个更为有名的妹妹,名字不详但外人皆称呼她为苏小妹,也是一大才女,可惜早年因病去世。苏轼一生共有三任妻子,姓氏皆为王姓,与第一任妻子的感情最为深厚,但却是第二任妻子陪伴他经历了更多的风雨波折。

  根据时间线,苏轼的一生经历了起起落落无数。从他赶考题名,到赴任就职,这为他的第一起。而后因进言针砭新政弊端,得罪大臣王安石政途被贬为他的第一落。苏轼被贬并未磨灭心志,在杭州任官时依然尽心竭力为百姓谋福,为朝廷解忧,仕途逐渐也慢慢有所起色,是为他的第二起。但却经过有心人对他诗词的刻意歪曲,被朝廷问罪并且遭遇牢狱之灾,此为他的第二落,也是他人生的最低谷。而后,虽然复为朝廷官员,但终其一生在政途上终究没有太大的起色。

  苏轼苏洵苏辙合称什么

  苏洵、苏轼、苏辙被称之为“三苏”

  

“三苏”石像


  “三苏”石像

  苏洵苏轼、苏辙不仅是“三苏”,这三位还都是“唐宋八大家”,在八个人里就占了三位,可见苏洵、苏轼、苏辙的有多么的厉害。都是姓“苏”那么这三位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还是仅仅只是一种巧合呢?他们是有血缘关系的,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三苏”就是一家子。

  “三苏”这个称呼是在宋朝开始的,有个名叫王辟之的人,写了一部《渑水燕谈录》。在这本书中的卷四里有个“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这就开始有了“三苏”。

  “三苏”中的苏洵的文章写的很有气势,他的代表作《六国论》。苏轼是一个在多方面都很出色的人,他比较出名的作品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一些。苏轼还是宋代词坛豪放派的创始人,他的散文也是很厉害的,可以说是代表了北宋文学一个巅峰的成就。苏辙是个散文家,有人这么称赞过苏澈的文章:“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苏澈的风格和苏轼是比较相近的。

  苏洵、苏轼、苏辙有了“三苏”这一个简洁明了的称呼,可以让更多人不费劲的记住了他们,还可以表明他们之间是有某种关系的。“三苏”中如果有一个人的名声出来了,那么其他两个也是受益的,还可以以此来激励自己进步。从后世来看,苏轼的成就是“三苏”中最大的。

  苏东坡是什么生肖

  公元1037年1月8日,也就是宋景佑三年,按农历上算丙子年腊月十九日,还有不到半个月就过年了。乙卯时,北宋眉州眉山的一户人家传来婴儿的啼哭声,苏洵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苏洵给这个儿子起名叫做苏轼,‘轼’的意思是车的前把手,寓意虽不出众却不可缺少的。古代属相的划分是按立春为界的,苏轼生于丙子年,牛年还没有到,所以苏轼的生肖就是鼠了。

  

苏轼雕像


  苏轼雕像

  苏轼就是著名的宋朝大词人,代表着是宋代文学的最高水平,在诗词书画,散文都有很多成就,自成豪放一派,想象能力极为丰富,气象万千,有很多千古传唱的名词名句。

  21岁苏轼去京城考试,受到主考官的推荐,一举成名,诗词就广受人们的赞赏。进入官场后,建树很多,也经历了很多挫折,上上下下几次,甚至差一点死在牢中,但他从不放弃坚持正义,从不对生活失去希望。在乌台诗案之后,苏轼到黄州去做了一个很小的闲官,他经常去游览周围的三国古迹,叹风流人物。平时还带领全家去东坡种地,自得其乐,自名东坡居士,还写了以东坡命名的诗和作品集流传于后人。

  62岁时,属鼠的苏轼被流放到遥远的海南岛儋州,给当地带来了文化新气象,在这里他兴学堂,提倡教育。1101年,苏轼病逝于今天的常州,一代文豪大家如流星陨落,但他的光芒永留于人世间。

  高俅是苏轼的什么人

  苏轼与高俅这二位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单独拿出来一位大家都清楚是什么人,但是把这二位放一起大家又知道是怎么回事吗?个人认为这二位之间的故事其实也是一段美谈。

  

高俅画像


  高俅画像

  话说那个时候高俅还是一个破落子弟,在苏府(苏东坡家)当个小官,与苏东坡很是熟识,大家都知道苏东坡是大文豪啊,这高俅也是会舞文弄墨的,写好了文章也是会拿给苏东坡看让苏东坡给指正的,于是苏东坡就发现,这高俅文采不错啊,也是个人才啊,于是就高看他一眼,有合适的机会也会想着他。

  苏东坡曾将高俅推荐给翰林学士承旨曾布,但是由于曾府门客已经很多,高俅被人给退了回来。苏东坡又把高俅推荐给当朝驸马都尉王晋卿,为高俅在驸马府谋得了个小官。高俅在驸马府一呆就是小十年,估计也是够郁闷的,终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认识了当时的端王即是后来的宋徽宗,因踢得一脚好球而使二人混个脸熟,后来端王继位,高俅因得这层关系再加上会做人情商高一路高歌官路亨通,官至节度使后来又升为枢密使,他爹他哥也鸡犬升天高官厚禄享受着。所以高俅打心里是感激苏东坡的。

  在那个时代政治派系斗争是很激烈的,不巧苏东坡就是那个牺牲品,连番贬职、流放,让苏东坡饥寒交迫,可怜一代大家就这样客死他乡。

  这两个人在政治上意见相左,人生取向也是背道而驰,一个人飞黄腾达的时候正是另一个人落魄失意的时候,那么这两个人又有什么交集?在仕途上高俅帮不上苏东坡或者说是苏家人的忙,但是由于苏家的落魄,在苏家人(苏东坡子孙后代)进京的时候,高俅总是会亲自接待并好吃好喝好住的供着,还给予钱财帮助。就是因为高俅一直顾念着苏东坡对他的知遇之恩,爱屋及乌的一直对苏氏后人加以照顾。

  历史上对高俅的评价咱们先不用管,就高俅与苏东坡这一段故事咱们完全可以相信人性的美好存在于任何人的心中。

  文学家苏轼是哪里人

  苏轼是我国的文学奇才,生活在北宋时期,苏轼出生在眉州眉山,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眉山市。苏轼二十一岁的时候进京赶考,一下子就中了第二名,据说本来是应该第一名的,因为欧阳修误认为是其弟子的考卷害怕有舞弊嫌疑才将其录为第二的,可见苏轼的才学堪称是才华横溢。苏轼一生之中辗转多地,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苏轼的足迹。

  

苏轼画像


  苏轼画像

  苏轼一开始的时候是在京城做官,后来到了凤翔做判官,在凤翔这个地方也工作了好几年,后来因为母亲去世回归了故里为母亲“丁忧”。后来苏轼因为与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自请外调,于是到了杭州,在杭州一待就是三年,再后来苏轼被调往密州,就是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做知州县令,在这段时间内苏轼在这些地方政绩是非常显著的,受到人民的爱戴。

  这样的生活过了大约十年的时间,1079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的第一祸事,有人说苏轼写诗讽刺新政,于是苏轼被捕入狱,差点被杀头,历史上成为“乌台诗案”,后来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法律才逃过一死。但是出狱后就被贬到了黄州。后来又被调往汝州,但是还没到汝州,苏轼的路费就用尽了,并且幼儿惨死,于是请求到常州居住,被批准。这个时候宋神宗死了,新皇帝继位,王安石等新党被打压,苏轼于是又被调往登州,也就是今天的蓬莱,四个月之后被召回汴梁。由于与旧党政见不合,苏轼很快再次请求外调,于是又到了杭州。1091年再次被召回汴梁,后来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后来新党再次执政,苏轼于是被贬到惠阳,就是今天的广东省惠州市,1097年再次被贬去更远的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后来宋徽宗继位,苏轼先后被调任到了廉州、舒州、永州等地,1101年,苏轼被大赦还朝,但是还朝路上病逝在今天的江苏常州,被埋葬在了汝州郏城县,也就是今河南郏县。

  从苏轼的为官之路可以看到苏轼一生中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所以很多地方至今都有苏轼的遗迹,但是苏轼的老家是四川眉山市,于是一般我们都称苏轼是眉山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古文名著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