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阻止刘备伐吴呢?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关羽的樊城之战,在大好形式下被东吴偷袭,结果是全军覆没,丢掉了荆州。刘备想为关羽报仇,亲自东征伐吴,结果又在夷陵之战中惨败。这两次战役,让刘备的蜀汉国元气大伤,成了三国当中人口、兵力最少的一方。事后,诸葛亮说过一句话:"法正如果在世,就能劝阻主上,使他放弃东征的决定;即便是仍然东征,也不至于惨败到如此程度。"自古有"人微言轻"之说,反过来就是官大话语权也大。诸葛亮官位列在法正之前,受重视的程度也要比法正要高,那么,他自己为什么不谏阻刘备东征呢?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刘备自称汉中王,因为这个时候还有个汉献帝,所以,这刘备还必须的做做样子上一道奏章,意思是说自己不得已才当了这个汉中王。这道公文一出,等于是向天下人宣布,刘备独立了,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夺取整个天下。就在刘备称王不久,关羽发起了襄樊战役,并取得了不错的开局效果。但是,刘备称王受威胁最大的不是曹操,两人刚刚在汉中打得不亦乐乎,再在樊城打一仗无非也是个打而已。反正在赤壁战前两人就已经公开为敌,称王不称王都是如此。

诸葛亮

网络配图

  受影响最大的当属孙权。天下两个王,孙权要"臣服"谁?臣服你刘备吗?不用说曹操那儿没法处理,这荆州还怎么样要回来?而没有了荆州,这江东还怎么立足?关键在于,这时候的孙权自己还暂时不想成为出头鸟,不想这么早称王。于是,权衡利弊,孙权决定效忠曹操,"为朝廷"出力,偷袭荆州。结果是关羽被杀,荆州落于东吴之手。

  刘备说是为关羽报仇,实则是夺回荆州。而诸葛亮看到的是没有可能,至少暂时不能。当然了,刘备志在天下,丢失了荆州这一切就无从谈起,但他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这在三国时代已经进入垂暮之年了,也就是说,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刘备在荆州经营多年,不管是协助刘表还是自主经营那段时间,都有不错的民意基础,时间一久,等到东吴人收拾了民心,刘备想回到荆州就更难。这或许就是刘备要亲自东征的原动力吧。

  从上面那段话来看,诸葛亮是反对对东吴用兵的。再根据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权的实际行动来看,诸葛亮也是不看好在荆州用兵。一是荆州是东吴的命脉,孙权必定会倾尽全力保卫它。二是吴蜀两国都把曹魏定为汉贼,放着汉贼不讨,这在政治上号召力要弱一些。三是孙权和曹丕已经形成了暂时的联盟关系,这等于是用一己之力对付两家。四是任何时候在荆州用兵,都是要同时做好应对两家的准备。这就是诸葛亮掌权后,从来不在东部用兵的原因吧。

  实际上,刘备也知道他的东征要应对两家,因此上,他在江南作战,将很看重的将军黄权放在江北,就是要防范来自曹魏的偷袭。另外从军力上来看,刘备能动员的兵力不过是四万人,对付一家尚显力量不足,又如何能够应对两家?再有,刘备东征是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但实际出征,已经是关羽死后一年多后的事情了,可以说是早不在气头上了。理由和时机都有,诸葛亮为什么不亲自劝阻刘备呢?

  最根本的原因,诸葛亮不是谏臣。封建时代的官吏制度,有一种专门言事的官,即谏议官,如谏议大夫等。还有的官员自身的特点是善于提出建议,而另一种官员是少说多干。诸葛亮是丞相,理论上说,皇帝下达命令和指示,丞相是负责落实,就是干事官。也就是说,诸葛亮是负责干事的官,不是言官,所以,他不谏阻刘备也是可以理解的。还有一点,诸葛亮的特点是"高瞻远瞩",也就是事前提出战略规划,皇帝一旦决定,就全力以赴支持,不再说三道四。另外,诸葛亮可能也知道,一般的谏阻,对刘备可能根本不会起作用。如赤壁之战后,刘备要到孙权的京都去借荆州,诸葛亮规劝不成,刘备还是去了。从个人的危险性上来说,前一次要比这一次严重得多。最重要的是,作为丞相,不提意见要比提出意见有利。假如诸葛亮提出反对,刘备执意东征,后方有个不同意见的"总管",这让刘备怎么放心?

诸葛亮

网络配图

  汉初,刘邦率军在前方打仗,萧何一直负责后方事务,建国后萧何任丞相,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他很少劝阻刘邦的行为,劝阻刘邦的是张良、陈平这些人。萧何能够成为汉初三杰之一,不是他看不出刘邦某项决策的缺陷,而是他的职务决定了他不能多说,而是要多干,这也可以说是传统。诸葛亮是优秀丞相之一,对于萧何这样的名相,不能不有所研究。效法历代有作为的丞相,尽量和皇帝保持一致,也许就是他当时的内心真实想法。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名士法真之孙。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又说法正能够阻止刘备,而不是他人阻止刘备呢?

  刘备称王后,法正的职务是尚书令、护军将军,简单说就是一个皇帝身边的官(不是太监)。这种官员让他可以随时向皇帝进言,而不一定非得等到召开朝廷会议或者是上书。重要的是法正这个人刚直,敢于直言,关键时候能够不顾一切。《三国志》注引记载了一件事:刘备与曹操争战,形势对刘备不利,应该暂时撤退,但是,刘备非常愤怒就是不肯退,而下属又没有敢上前劝阻者。当时箭如雨下,法正冲向前挡在刘备前面,刘备说:"孝直你要躲避飞箭。"法正说:"明公您自己都在亲自挡箭,何况小人我呢!"刘备只好说:"好了孝直,我知道了,咱们俩一起后退吧!"可以说法正这是以身相护也是以命相谏,在当时那种形势下又是最好的方法。这可能就是诸葛亮感叹法正的地方吧。

诸葛亮

网络配图

  再有,法正也可能同样阻止不了刘备东行,这就是诸葛亮所说:"即便是仍然东征,也不至于惨败到如此程度。"这就是说,假如刘备一定要东征,那么,战事当中,法正也一定能够及时提出自己的建议,避免刘备夷陵之战的惨败。法正曾经跟随刘备进行过汉中之战,从决定出征到两军对阵,法正都有过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这也是诸葛亮看重法正的地方。

  法正在刘备称帝前去世,为此刘备痛苦好多天。诸葛亮也叹息法正不在了,就没有人能够规劝刘备了,说明法正这个人的确是个有才能之人。通过这件事也可以看出,皇权意味着专权,专权的皇帝身边需要一个敢于提意见并善于提意见的人。同时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一个集团当中,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单一类型的人才结构,并不是一种最佳组合。法正的死,或许给蜀汉国造成的损失更多的是在这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野史秘闻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 诸葛亮战略失误与蜀国衰亡探析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蜀汉的兴衰与诸葛亮的智慧与决策紧密相连。然而,历史的车轮并非总是按照智者的意愿前行。  一、诸葛亮与蜀国的辉煌时期  诸葛亮,字孔明,..

    诸葛亮战略失误与蜀国衰亡探析
  • 揭秘:诸葛亮心病如何引发蜀国历史最大冤案?

      在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然而,在诸葛亮光辉的一生中,也曾因为“心病”而引发了一场蜀国历史上..

    揭秘:诸葛亮心病如何引发蜀国历史最大冤案?
  • 白帝城托孤真相:刘备真的有意让诸葛亮取代刘禅吗?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三国时期的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信任,一直为后人所称颂。其中,白帝城托孤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成为千古佳话。然而,关于刘备在白帝城托..

    白帝城托孤真相:刘备真的有意让诸葛亮取代刘禅吗?
  • 刘禅是个怎样的人?诸葛亮对他的评价如何

      刘禅,即蜀汉后主刘阿斗,是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二位皇帝。关于他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既有认为他昏庸无能的观点,也有认为他大智若愚的看法。而作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

    刘禅是个怎样的人?诸葛亮对他的评价如何
  • 诸葛亮锦囊妙计的实质:争权夺地与残杀生灵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闻名于世。然而,在他辉煌的职业生涯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他的许多锦囊妙计背后隐藏着残酷的战争现实:争权..

    诸葛亮锦囊妙计的实质:争权夺地与残杀生灵
  • 千古悬案:诸葛亮有没有借刀杀关羽?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的故事总是令人津津乐道,其中关羽失荆州更是蜀汉政权的一大悲剧。关羽之死,不仅标志着蜀汉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军事重镇,也让无数后人猜测其..

    千古悬案:诸葛亮有没有借刀杀关羽?
  • 揭秘诸葛亮墓历经1700年为何始终无人敢盗?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了后世敬仰的对象。他的陵墓,历经1700年风雨,却奇迹般地始终无..

    揭秘诸葛亮墓历经1700年为何始终无人敢盗?
  • 除了姜维之外,诸葛亮的接班人还有谁?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政坛上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延续和发展了蜀汉的基业。以下是除了姜维之外的其他九位重要接班人:  1. 蒋琬:蒋琬..

    除了姜维之外,诸葛亮的接班人还有谁?
  • 诸葛亮与魏延:一段充满争议的历史纠葛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有人说,诸葛亮对魏延有偏见,故意打压他;也有人认为,魏延确实存在反骨,诸葛亮不得不防。那么..

    诸葛亮与魏延:一段充满争议的历史纠葛
  • 诸葛亮为什么不先伐吴:战略智慧与时代背景的深度解析

      诸葛亮,蜀汉丞相,以卓越的智慧和谋略闻名于世。然而,在他执政期间,蜀汉为何没有选择先伐吴?这一疑问不仅关乎历史事实,更揭示了深刻的战略思考。  一、战略环..

    诸葛亮为什么不先伐吴:战略智慧与时代背景的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