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朱元璋最恨的人是谁吗?他惦记了二十多年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朱元璋的故事。

  朱元璋最初的学习,不过是粗识几箩筐字,最多算是扫盲,当了皇帝后开始学习儒家经典。

  一天心血来潮找了本《孟子》读,读着读着,脸就拉了下来。朱元璋本来脸就长,如此一来,就更吓人了。

  原来,朱元璋看到这么一句——“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的话,无异于触到了他的逆鳞,令他火往上撞。再仔细一看,一部《孟子》居然有如此多不经之谈。

  《梁惠王》篇:“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古之人与民皆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公孙丑》篇:“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冷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离娄》篇:“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一正君而国定矣。”

  《万章》篇:“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告子》篇:“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之为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尽心》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image.png

  朱元璋越看越怒,他索性自己动手疏理了一番《孟子》。这一亲自动手不要紧,居然发现里面有近半内容是他所不喜的。

  这些文字令朱元璋不禁怒不可遏,拍案而起道:“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

  皇上为何震怒,左右太监宫女不明所以,无不噤若寒蝉。

  恰在此时,国子监官员求见,例行祭孔的日子马上就到了,请皇上指示相关事宜。

  那官员察言观色,发现气氛异于平常,也吓得冷汗直淌,结结巴巴说了半天,才讲了个大概。

  朱元璋强忍着性子听完,眼睛一瞪,传旨将孟子请出孔庙配享。

  令朱元璋始料未及,他做的这个草率决定等于捅了马蜂窝。一些平常在他面前大气不敢出的官员,这时候居然纷纷上疏表示反对,认为皇上此举是对“亚圣”的大不敬。

  朱元璋大怒,为此特意下旨,只要敢有谏阻的,命近侍弓箭伺候。

  如此一来,群臣钳口。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夫之谔谔,就在朱元璋自以为得计时,偏偏就有人不信这个邪,刑部尚书钱唐命人抬着棺材在后跟随自己,他则袒胸在前,一边走一边大声疾呼:“臣得为孟轲死,死有余荣!”

  近侍敬他是条汉子,也不忍心真的射死他,即使这样,钱唐仍是身中数箭。

  消息在第一时间就传到了朱元璋耳中,朱元璋当时就有点懵圈,这啥情况啊?为了一个死了一千多年的人,就不顾自己身家性命了?

  读完钱唐的奏章,朱元璋沉默了。看来自己是把这事情想简单了。国家草创,正是用人之际。杀一个钱唐容易,但由此带来的恶劣影响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消弭的。

  朱元璋虽然马上得天下,且是个文盲,但他深知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的道理。治理天下,还得仰仗读书人。杀一个钱唐,从此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没有人出来作官,明帝国国将不国,自己岂非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一想到此节,朱元璋立刻明白,必须让步才可以。于是传旨复孟子配享,传太医前往钱唐宅中治疗箭疮。

image.png

  事情最终以明太祖的退让而告一段落,然而朱元璋对此始终无法释怀。他始终在琢磨这个问题,这一琢磨就是二十多年,直到洪武二十七年(1394),终于想出一个妙计——删削《孟子》。于是,从此大明士子的必读经典《孟子》变成了《孟子节文》。《孟子节文》于世间通行十七年,直到永乐九年才废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风云人物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