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周朝天子为何躲高台逃债?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末代,周朝天子为何躲高台逃债?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image.png

  秦王灭周迁九鼎(《东周列国志》插图)

  末代周天子为何躲高台逃债

  “债台高筑”一词的典故来源,实在是中国一段荒唐与苦涩的历史。

  典故出自《汉书•诸侯王表序》:“有逃责(债)之台。”唐代颜师古注:“服虔曰:周赧王负责(债),无以归之,主迫责(债)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唐朝房玄龄等著《晋书•食货志》对此也有记载:“王赧云季,徙都西周,九鼎沦没,二南堙尽,贷于百姓,无以偿之,乃上层台以避其责(债),周人谓王所居为逃责(债)台者也。”

  这段历史讲的是战国时代周赧王的故事。周赧王,姓姬,名延,东周第25位君主,也是东周最后一位君主,在位59年。周赧王在位期间,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当时秦国日益壮大,不久就要收拾周朝,周赧王忧心忡忡。这时,楚国派使者请周赧王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签丁凑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可是,缺少武器、粮饷,周赧王便向境内的富户筹借军资,付给他们借券,答应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命西周公为大将,率领五千军队伐秦,并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会合一起出击。不料,等了3个月,除了楚、燕两国派了些兵来以外,其他四国的兵马都失约不来。这样,总兵力不过几万,远不是几十万秦兵的对手,西周公只好带着自己的人马无功而回。西周的富户见周军回来,纷纷持借券向姬延讨债。他们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喧哗不止,声音直传入内宫。周赧王愧悔不及,又无可奈何,只好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避债。周朝人将这个高台称为“逃责(债)台”。

  堂堂周天子何以落到狼狈讨债境况呢?其实,这是周王朝灭亡的一个前奏曲。西周时期的周王室,无论土地、人口、军事、经济力量都是最强大的,各诸侯国都认真地奉周王室为天下共主。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一些诸侯国发展起来,周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已是昔日黄花,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版图缩小。周平王东迁初期,周王室尚拥有以成周为中心的方六百土地,还可堪称“小康”。然而,这种境况,周平王的子孙却不能维持下去。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借道于虞国灭掉虢国,是周王室盛衰一大变局,关中的大片土地即不能为周王室所有,只能局促在东部的数百里间,从而降为二等诸侯国。直至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周王室所拥有的土地,东西已不足二百里,地位更加下降。

  二是财力穷困。东周王室土地大为缩小,收入锐减,财力穷困当是自然之理。其实,周王室到处“乞讨”索求的窘况,在春秋初年就显露了出来。周平王死后,继位的桓王无力置办丧葬用品,于是派人向鲁国索求。周襄王时没有乘车,也派人到鲁国去讨。周襄王死后,为置办丧具开销,又派人向鲁国要钱。王室地盘小,财力弱,诸侯国与王室的地位自然颠倒了过来。

  三是天子权威迭落。东迁以后,周王定期到全国各地视察考核诸侯政绩的“巡狩”再没有进行过,诸侯也不朝见天子“述职”了。按照旧礼制,诸侯新君王继位的“请命”和“受命”仪式也没有了。在诸侯的争霸斗争中,周天子只是被用作霸主号令诸侯的旗号,他们打着“尊王”的旗帜,实际是为了“尊”他们自己。更有甚者,郑庄公公然开着军队抢割周人麦谷,同周王对攻,并射箭击中周桓王肩头。对这个“大逆不道”行为,却没有一位诸侯国站出来表示谴责。

  四是诸侯僭越礼制。战国时期,周王室权威微弱。各诸侯国内的贵族纷纷起而打倒国君,新的贵族起而为诸侯。这些新贵族先在国内夺取了政权,后又称“王”,向天子的目标进军。从此,周天子独专的“王”号丧失,成为一个小诸侯国君,而诸侯却都成了名符其实的大国“天子”了。

  五是王室内乱不断。战国时期,小小的周王室发生分裂,分成东周和西周两个小国。周赧王即位(公元前314年)后,东周和西周实行分别治理,各自为政并互不相统属。毫无力量的周赧王又从成周徙都西周王城,只是寄居于西周君下。西周和东周这两个小政权,后竟至互相攻伐,兵戎相见。

  六是宗法制度崩坏。西周时期的王权,是和宗法制度上的“大宗”“小宗”紧密相结合的,被称为“王纲”。进入春秋以后,东迁后的周王朝力量削弱,而诸侯国力量强大起来,诸侯与周天子间大宗、小宗的关系就动摇了。宗法制度的破坏,使得固有的社会秩序崩溃。

  《东周列国志》连环画周赦王部分

  这些特征已经预示着周王室的衰微破落,命脉已经不绝如缕。周赧王时,周朝的既小又穷,可是还要不自量力,竟然去碰撞人人畏惧的秦国,这个“把头伸到饿虎口中的壮举”,不但欠了一屁股债被人催讨,而且激怒了秦王国。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派将军摎讨伐西周。西周君忙赶到秦国叩头谢罪,把所辖的36个城邑和人口3万全部献给秦国。不久,西周君和赧王相继死去,秦国把周王室传国的九鼎取去,西周灭亡。西周灭亡后七年(公元前249年),秦庄王灭东周。至此,东、西周两个小政权皆被秦灭。

  周王朝的灭亡教训是深刻的。周朝建政之初,周公等人以殷为鉴,为政以正、勤、廉、俭为本,从而使政局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相对稳定。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黄金时代。但到第四代昭王时,就出现了危机。周穆王继位后,制定刑律,减轻刑罚,施善政于天下。穆王以后,周朝逐渐衰微,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代,王朝内外交困,国内矛盾日益尖锐。

  长期的矛盾逐渐积累,使王朝产生了深刻的危机。周厉王用佞臣,施暴政,被国人放逐。周宣王一度“中兴”,可幽王是个昏淫之君,把“赫赫宗周”断送了。周平王即位后只得迁都洛邑,西周政权倾覆。周王室衰败之势已经不可挽回,但周朝的君王们还要摆周天子的派头,既要维持王室的各种开销,又要给来朝的诸侯以赏赐,财政必然发生很大的困难。“天子不求私财”的面子也就顾不得了,到处伸手索讨已成常态。

  在周王室衰败过程中,“政以贿成”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第一次剧烈变革的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兴起,私有制发展,传统的淫逸暴敛的贪贿方式和新型的以财贿作政治交易的方式交融一起,因贪贿结成的恶果反复出现。天子贪图享乐,喜好声色,亲近权奸。卿大夫贪利私欲,各地敛财,富有积聚。

  《诗经•大东》中云:“小东大东,杼柚其空。”揭露东方的大小诸侯国被征敛得连织机上的织品都空荡荡了。《诗经•大雅》云:“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夺之。”讲的是谴责高官贵族对人民的强取豪夺。于是,如柏杨先生所说的那样:“这个立国八百七十九年,被儒家学派赞不绝口的周王朝,在没有一声叹息中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