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与李世民相抗衡的名将,揭秘刘黑闼的传奇故事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刘黑闼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对隋朝和唐朝历史有所熟悉朋友都对刘黑闼(ta)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作为一名乱世..
很多人都不了解三顾茅庐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长久以来,因为刘备三顾茅庐,才终于请出卧龙诸葛孔明的故事流传甚广,以至于很多人潜意识里都认为,在这件事情之前,刘备和诸葛亮是完全没有见过面,根本不认识的。只是,却也一直存在另一种说法,就是在这件事情之前,诸葛亮曾经去找过刘备,并且用自己的计策向刘备推荐自己。这种说法到底是怎样的?诸葛亮真的在三顾茅庐之前就见过刘备吗?
千百年来,“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故事,在中国不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常常令人唏嘘感慨,津津乐道。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蜀相》,更增加了“三顾茅庐”的悲壮色彩。诗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成都的武侯祠,有一副对联曰:“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此联概括了“三顾茅庐”的所有内涵。诸葛亮与刘皇叔“隆中对答”纵论天下大势,颇有先见之明,足以流芳千古;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阿斗,为北伐大计,两上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诸葛亮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酬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因为“三顾茅庐”把中国人崇尚的“求贤如渴”与“知恩图报”的思想演绎得淋漓尽致,因此,“三顾茅庐”的故事,得到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一致认同,从而成为千秋美谈。
“三顾茅庐”的说法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首先,它出自诸葛亮向蜀后主刘禅上的《前出师表》,表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来,晋朝陈寿撰写的《三国志》采信了这一说法,记载为:“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尔后,宋朝司马光作《资治通鉴》时,更是全文引用了陈寿《三国志》的说法。到了明朝罗贯中编写的《三国演义》中,从“徐庶走马荐诸葛”到“定三分隆中决策”止,“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被演绎成了波澜起伏、感人至深的上万字的锦绣文章。再加上各种评书、戏曲在民间的渲染,“三顾茅庐”的故事,由是深入人心。
从《前出师表》、《三国志》、《资治通鉴》对“三顾茅庐”的记述来分析,在“三顾茅庐”之前,刘备和孔明应该是不相识的。可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另一种说法,这就让“三顾茅庐”的故事显得颇为扑朔迷离,似乎还有案中之案了。
另一种说法来源于魏国人魏郎中鱼豢私撰的《魏略》。《魏略》早已亡佚,其内容是在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出现的。当《三国志》写到刘备“三顾茅庐”后,裴松之作注释:《魏略》云:“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牦牛尾与备,备因手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言曰:‘是何言欤!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自度如何邪?’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非无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今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这一记载说明,当时刘备屯军于樊城,诸葛亮知道,曹操平定河北后就会来进攻荆州,而镇南将军荆州牧刘表生性犹豫不决且不懂军事,诸葛亮只好北行去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并非故交,又因其年轻(时刘备四十七岁,诸葛亮二十七岁),便把他和诸生一样对待。刘备与诸生集会完毕,众宾客都离去了,而诸葛亮却独自留下来,这时刘备也不问他想说什么。因刘备曾以编织席履为业,故养成有空便编织的习惯,此时恰好有人递给刘备一些牦牛尾巴,刘备便自顾自地亲手编织起来。此时,诸葛亮便利用“结毦”进言,纵论抵抗曹军大计,刘备听从其计,部队逐渐壮大起来。“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从这一记载中,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诸葛亮不是由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而是“毛遂自荐”自告奋勇找上门来的。鱼豢在《魏略》中的这一说法,似乎让“三顾茅庐”成了案中之案。
其实,在裴松之的注释中还有另一段话:“臣松之以为亮表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也就是说,裴松之认为,根据诸葛亮的《出师表》所说,应该不是诸葛亮先去拜访刘备的,这已经很明确了。虽然听说了另外的说法,但彼此各不相同到如此严重的程度,也实在是令人奇怪。这说明裴松之对此也迷惑不解。
可是,为何不同朝代的史学家在撰写这一段历史时都采信了“三顾茅庐”这一说法呢?窃以为,其一,从诸葛亮一生严谨的性格来分析,他不可能在大部分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还健在时,无中生有地编造出一个“三顾茅庐”的故事来。这与诸葛亮的性格和品质不相符。其二,在草庐中,诸葛亮为刘备作了如下“隆中对策”:“……今操己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深思熟虑的这一席话,可不是夸夸其谈的纸上谈兵,而是极具可操作性的。从此以后,在“隆中对策”方针的指引下,十几年四处飘零、四处投靠、无立锥之地的刘备,终于占据了荆、益两州,站稳了脚跟,与曹、孙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骄傲的关二爷没有认真地执行诸葛先生的联吴政策,最后不仅弄丢了荆州,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刘先主为了为兄弟报仇,意气用事,不听孔明等诸臣的劝阻,亲率举国之兵攻吴,结果大败而归,让三国鼎立的大好形势付之东流,最后还弄了个白帝城托孤。诚可悲乎?由此可见,从诸葛亮出山后的三国时局发展来分析,“三顾茅庐”之“隆中对策”比《魏略》的说法更靠谱。其三,为何历朝历代都把《三国志》作为正史,而未将《魏略》列为正史呢?其中一定有史实考证的原因,即《三国志》大于《魏略》。所以严谨的历代史家都采信了靠谱的“三顾茅庐”这一说法。
有人说,也可以把这二种说法合并起来理解,即诸葛亮先去见过刘玄德,而后在徐庶的推荐下,刘皇叔又“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出山。这种皆大欢喜的说法其实更不靠谱。真正靠谱的说法就是,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定策”。至于魏郎中鱼豢为何在《魏略》中提出这一说法,因该书早已亡佚,真假亦无法考证了。
假设,得了荆、益两州的刘备,如果在后期仍能坚决执行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历史也许会是另一种走向。可是,历史却没有假设和如果,正因为如此,才让“出师未捷身先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诸葛亮,格外令人伤感和惋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刘黑闼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对隋朝和唐朝历史有所熟悉朋友都对刘黑闼(ta)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作为一名乱世..
汉高祖刘邦总共有8个儿子,其中最霸气的儿子,老汤倒是觉得非7子刘长莫属。刘长敢爱敢恨、敢打敢杀、放荡不羁,嫉恶如仇,尽管后来造反,失败后绝食而死,颇具大丈..
刘备有几个老婆?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可能会说四个,但历史上刘备却至少有八个老婆!近日,小编看到一篇文章,说是在“2007夜游武侯祠·武侯夜话”的首场专家..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述刘秉忠的故事。 提到刘伯温,很多人都会敬佩,毕竟自古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美..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刘伯温的故事。 越国灭掉吴国后,范蠡隐退了,走之前给文..
周瑜施展“美人计”,成就了刘备与孙尚香的一段好姻缘。而历史上真实的孙尚香,无疑是一个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的一生可谓命运凄惨! 历史上孙权为政治联姻嫁妹子..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刘铭传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刘铭传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说到刘铭传的宦海生涯很是传奇。他原先只是草寇出生..
你们知道刘裕的故事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他,是怎样从一无所有、一事无成、家徒四壁的一介寒民,到发奋图强、发家致富成为一国的皇帝?他经历过哪些考..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刘表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纵观刘表集团,尽管实力不可小觑,但真正顶级的名将却寥寥可数。事实上,..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刘楚玉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在南朝刘宋的历史中,山阴公主刘楚玉可谓是后世中非常知名的一个女性人物。她出名绝不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