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武状元需要学什么?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武状元?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的武状元是怎么样的?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一说起武状元,我们大都会马上联想起电影《武状元苏乞儿》,其中轻功、醉拳、降龙十八掌让人震撼不已。然而,电影中的各种武功绝学大多是由特效做成的,现实中是没有的,武状元也没有电影所说的那样厉害。现实中,古代武状元学习的是什么?他们到底有多厉害?

image.png

  清代武状元黄培松匾

  武科与文科一样,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

  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

  二: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

  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

  四: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第一名名是武状元;第二名是武榜眼;第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二甲有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是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

image.png

  殿试一般由皇帝亲自主考,考试过程十分严格,结果自然也是比较公平的,几乎不存在作弊的情况。考试结果揭晓后,会在大殿内唱名,城门外挂榜。然后专门人员护送武状元归乡,炫耀皇恩。第二天,在兵部举行"会试宴”,赏给武状元盔甲、腰刀等,赏给众进士银两等。甲等级差别是十分巨大的大,同样是武举进士,一、二、三甲的等级和荣誉却大不相同。武状元自然是万众瞩目的,登第后的三天内,可以披红挂彩,上街夸官,可谓是风光十足了。并且考中武状元的人,可以立马成为朝中武将,授予正品官职。相对于并非状元的其他一二三甲,就较为平淡了,因为人们常常只会认可与铭记第一名。

  武举制度最早设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唐代作为武举初期,制度还并不完善。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也有要求,要求“躯干雄伟”。到了宋代,规定武举不只要有武力,还要拥有策略,懂得兵法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就不能参考武试。可以看出,武举初期偏重于武的一方面。从宋开始至以后的武举都是要求文武双全,因此应试的人需要从两方面提升,获得武状元的无一不是文武兼得的佼佼者。

image.png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武状元出身的名将大臣。他们都有过于常人之处。例如历史上第一武状元,员半千,字荣期,唐代齐州全节人。唐咸亨年间初,连中八科制举,成为文科状元。授武陟县尉之职位。垂拱年间(685-688),任左卫胄曹参军,充宣慰吐蕃使。长安二年(公元702),武则天正式开设武举选拔武将。员半千又报名参加了了,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的第一位武状元。睿宗即位后,征拜太子右谕德,兼崇文馆学士,加银青光禄大夫,累封平原郡公。晚年辞官。开元二年(714)卒,享年94岁。死后吏民哭于野。这历史第一武状元可谓是文武双全,即能文,又善武。对当时政治,军事,文化均有所贡献。

image.png

  再者就是较为流传的唐朝大将—武状元郭子仪。因武举得中,郭子仪最初担任左卫长史。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收复河北和河东地区,升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至德二年(757),辅佐广平王李俶(即唐代宗李豫)收复两京,迁司徒,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拜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承担相州兵败之责,罢职赋闲。宝应元年(762)初,河东兵变后,封为汾阳王,起兵平定叛乱,事后解除兵权。

  广德元年(763)冬天,吐蕃攻破长安后,奉命调兵遣将,驱逐吐蕃敌军。广德二年(764),仆固怀恩引领吐蕃和回纥入侵时,一人说服回纥,合兵大破吐蕃。建中二年(781),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这一武状元则是风光无限了,一生军功无数,平定安史之乱,收复失地,驱逐外敌。死后还配有宗庙,并且陪葬皇陵。可见他的地位有多高。

image.png

  河北梆子《打金枝》唐代宗与郭子仪

  历史上还有许多这样的人物。如年纪最小却武艺高强的武状元朱虎臣,被明武宗收为干儿子的武状元许泰,还有女子出身的武状元张玉景。他们都被被历史所铭记。同样也有许多的中武状元后却没有出名,或者没有被记载,一些被历史所遗忘的武状元。他们则是空有一身才能。

  总的来说,历史上的武状元都是经过武举而来,他们有着过人的才能。尤其是武艺,射骑技勇无不精通。同时还要掌握文化知识。但是,他们也需要经受真正的战场的磨砺,才能显示出他们的才能,否则就只是四肢发达的的普通人而已。那些能够真正在沙场中发挥正真的实力,指挥大军,抵御外敌,守卫国家的武状元,才是最为厉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风云人物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