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干政被发配边疆的女人,结局却很让人感动
在中国历史上,为了权力,亲生父子、兄弟之间相害、相残的事例不在少数;亲母子间耍耍手段的事也不是没有,但真要拼个你死我活,并不多见。这倒不一定是下不了手,而..
在中国历史上,为了权力,亲生父子、兄弟之间相害、相残的事例不在少数;亲母子间耍耍手段的事也不是没有,但真要拼个你死我活,并不多见。这倒不一定是下不了手,而是根本没有这个必要。中国女人一贯低下的地位,使得她们没法走到权力的前台,只能“以夫贵”、“以子贵”,害夫残子等于断了她们自己的生路。所以,这等事情只可能发生在吕后、武则天和慈禧太后等极少数女人身上,因为只有她们曾经拥有真正的权力。
网络配图
唯其如此,发生在武姜身上的事情更具有标本意义。尽管《左传》和《史记》详细讲述了从母子交恶到和好如初的过程,但却缺乏这种转变的心理依据。所以,武姜更值得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而不仅是历史学家好好研究。
武姜是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武公的妻子,也是当时小诸侯国申国国君申侯的女儿。很多人忽视了这一点,但我以为这非常重要。我在谈褒姒的文章里说过,当时的天子周幽王因为宠爱褒姒,立她为后,把原来的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都给废了,而这申后也是申侯的女儿,就是说武姜与申后是姐妹。申后不甘自己被冷落,带着儿子跑回娘家,鼓动自己父亲申侯造反。申侯果然联合几个诸侯把天子周幽王推翻,废太子宜臼被拥戴继位,称周平王。就这样,武姜重新成为当今太后的妹妹和当朝天子的大姨妈。
从申家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这家人的确有性格!女儿不向命运低头,为了自己和儿子的前程,不惜宰了老公。老子为了替女儿和外孙出气,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下犯上。这种不落俗套的家风,无疑也使武姜的性格变得很怪异。
公元前757年,武姜当上天子大姨妈十四年后,她与郑武公的爱情有了结晶。不过武姜没有认真学习太任的胎教理论,这次生产很不顺利,孩子不是头朝下出生而是腿先伸了出来,按今天的话就是难产。不要说在那个年代,就是放到现在,难产也是危及母子生命的大问题。那时没有剖腹产手术,武姜不知道用什么办法,终于把孩子生了下来,但这过程一定非常之痛苦。所以这个孩子被取名寤(音“误”)生,古文“寤”通“牾”,是不顺的意思。后世认为武姜给孩子取这个带有污辱性的名字,就说明她很不喜欢这个儿子,其实未必。比如舜的原名重华(两个瞳孔)、周的创始人取名弃(就是弃婴),也都很“贱”。那时候的人给孩子取名字没什么讲究,与现在的拴柱、大头、狗剩儿无异,倒是死后的谥号很隆重、讲究。
但据史书记载,武姜的确是不喜欢这个孩子,原因就是难产(见《左传》: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寤生,遂恶之)。我一直对这个理由存疑,因为这有悖常理。按照一般的理解,这对母子经历了生死磨难,平安闯过鬼门关,彼此之间的感情应该更深才对,为什么武姜不喜欢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呢?如果真按史书所讲,是因为“惊姜氏”,那这武姜的确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也太自私了。考虑到武姜家族处处为己的行事作风,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但很可能还有其他的因素,那就是寤生的确不那么令人喜欢。从以后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
网络配图
寤生三岁时,武姜与郑武公的爱情第二次结晶。头胎的不顺估计给武姜很多实用的胎教知识,这次生产很顺利,孩子被取名段。史书称武姜喜欢这个儿子,原因是“段生易”。天下的父母岂有按孩子出生的难易来决定喜欢程度的!这左丘明先生的确可能是盲人。家里子女多,父母宠爱最小的是人之常情,不需要什么理由的。
问题出在公元前744年。这一年郑武公病重,武姜对病危的丈夫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要求,要把小儿子段立为太子。这公然违背了“立长”的礼制,武公当然没有答应。同年,武公病逝,寤生继位,被称为郑庄公。
这件事是武姜命运的转折点。我甚至认为,《左传》《史记》所言武姜从一开始就喜欢小儿子段、不喜欢大儿子寤生,都是从这件事推论出来的。那么,武姜为什么胆敢违反祖制,提出这个非分的要求呢?或者说,同是亲生儿子,她为什么想废长立幼呢?
我们算一下两个兄弟的年纪,这一年寤生十三岁,古人早熟,这个年纪是可以当成人看待了。而他的弟弟段只有十岁,算是青少年。对于武姜来说,两个儿子都是从自己肚子里爬出来的,不过是一个快点、一个慢点,谁当国君对她的荣辱没有多大关系,她都是王太后。与其说她不喜欢寤生,不如说她不放心寤生。她觉得寤生会对弟弟段构成某种危害,而段如果继位,则不会有这种危险。
武姜以她女人兼母亲的特殊敏感,意识到了某种不妙。
武姜没有替小儿子段谋得王位,郑庄公寤生继位后,她又替段请求一块叫“制”的封地。制又叫虎牢,是险峻的战略要地,原属东虢(音“国”)国,这个小国后被郑武公灭掉。由于东虢国君虢叔死于制,庄公以此为借口回绝了母亲武姜的要求,但答应要别的什么地方都可以。武姜就退而求其次,为小儿子段请得了“京”这个大城为封邑。
后世以此作为武姜和段阴谋篡权、要搞掉郑庄公的铁证,其实未必。她的用意很明显,既然不放心庄公,就赶紧把小儿子支到外地,而且这个封邑越重要,小儿子段就会越安全,换了别的人,也会想办法加重自己的砝码。如果武姜与段此时有野心,他们留在首都联手的成功机会更多,不会自我放逐的。
网络配图
史书载,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名为大臣实为小人的祭仲出来说话了:“京的规模比咱这首都大,按祖制,大的封邑不能超过都城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九分之一。把京这么大的地方封给段,于国不利”。庄公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姜氏欲之,焉避害?”这是《左传》的记载,《史记·赵世家》称:“武姜欲之,我弗敢夺也!”
请看,这位十几岁的君王对自己的母亲是直呼其名的,显然并不恭敬。祭仲见庄公对自己母亲如此态度:接着说:“姓姜的和你弟弟段太贪得无厌,不如早点解决!”庄公的回答不仅掷地有声,而且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读到这里是不是有点毛骨悚然?这是一个十多岁孩子的话呀!多么有心计,多么有城府,又是多么阴毒啊!正是从这段对话中,我终于明白武姜为什么厌恶这个大儿子了。显然,庄公一直在设套作局,要除掉武姜和弟弟段。我也终于明白武姜到底在担心什么了。
在这段对话之前,无论是《左传》还是《史记》,都没有说武姜与段密谋夺权的事,只是说武姜不喜欢庄公。但是在这段对话之后,两部史书都提到了段到京之后扩军备战,要母亲在都城做内应,准备攻打郑庄公的事情。
我想武姜和段的转变是很自然的。武姜原来还只是预感到庄公的心术不正,所以不喜欢他。但当郑庄公的这番话传到她那里时,武姜也就不能不和小儿子做好反抗的准备了。
郑庄公毕竟是春秋初期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在权术上,他的弟弟段绝不是对手。段在京苦心经营二十多年,但最后还是落败。
武姜从一开始就担心的兄弟相残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尽管有她的支持,但弱小的弟弟终究没有战胜强大的哥哥,她也因此要承担严重的后果。
郑庄公在打败弟弟、班师回国前,让人把亲妈妈赶出都城,押送到一个叫城颍(音“影”)的地方,并说了一句很绝情的话:“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说此话时,庄公四十岁,武姜应该快六十了吧。
接下来的事情有些令人意外,庄公又后悔了。后世认为这是庄公的仁厚,母亲对他不义,他却对母亲宽仁。其实,庄公的后悔只有他自己明白,如此处心积虑把母亲和弟弟逼上绝路,对于一个已经四十岁的人来说,也该良心发现了。
网络配图
但是怎样才能给自己找一个台阶呢?这时一个叫颍考叔的马屁精出现了,他到国都向郑庄公送礼。庄公在招待他时,颍考叔却故意不吃羹汤,庄公问原因?颍考叔说,我所吃过的,我娘全都尝过,而这羹汤,我娘还没尝过,我要打包拿回去。听了这话,老奸巨滑的庄公也难免上钩,叹息道,你还有母亲可以送给她吃的,我却不能,我说过只有到黄泉才能见她。
颍考叔顺着杆就爬上来了,说这有何难。您只要叫人挖一个隧道,这个隧道一直挖到见到地下水的地方,也就是有泉水的地方,然后你们母子在隧道中相见,这不违反您的誓言啊!
郑庄公没找到台阶,却找到了更好的地道,于是在隧道中与母亲相见。母子二人还各自吟诵了一句临时作出的诗。庄公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武姜说“大隧之外,其乐也怿怿(音“益”,高兴的样子)。”
武姜和她儿子郑庄公的故事以大团圆收场,但左丘明在《左传》中偏偏又嗦了一句:“遂为母子如初”。“如初”是啥意思,就是跟原来一样,武姜依然不喜欢这个大儿子。经过这番折腾,她能喜欢吗?
武姜没有变,变的是郑庄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中国历史上,为了权力,亲生父子、兄弟之间相害、相残的事例不在少数;亲母子间耍耍手段的事也不是没有,但真要拼个你死我活,并不多见。这倒不一定是下不了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