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梁启超的查正,戊戌六君子被捕各有什么原因
上排左起:谭嗣同,杨锐,林旭,下排左起: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被处死于北京菜市口,史称“..
戊戌六君子是谁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
1898年9月28日,慈禧这太后下令杀掉戊戌六君子,上谕:““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大逆不道,着即处斩,派刚毅监视,步军统领衙门派兵弹压。”当天下午戊戌六君子就在北平菜市口被斩首。六君子死后,朝廷的内阁将6人的罪行公开化。朱谕开篇就写了这样一句话,“主事康有为首倡邪说,惑世诬民,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变法之际,隐行其乱法之谋,包藏祸心,潜图不轨。”
这句话放在首位,意思很明显,“六君子”被杀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是康有为的帮凶,或者说时“康党”身份。可是,仔细分析六君子生平经历,我们发现有一位死得特别冤枉,他不是“康党”。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人就谭嗣同。谭嗣同名气很大,尤其遗言更是人尽皆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事实上,刘光第死得最冤,以至于当时天下人都认为错杀了。
刘光第家境贫寒,父亲英年早逝,母亲卖掉房屋供他上学。正因此,刘光第读书特别努力,24岁是考中了进士,后授予授刑部广西司主事。刘光第在京城为官长达15年,除了日常职位工作外,平时闭门读书,埋头著作,“不与当时名士要人相往还……人罕知之者。”
刘光第确实是去过保皇会,但是仅局限于听康有为、梁启超的演讲,他跟康、梁启二人没有过多交往。“公车上书” 发生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这前一年,刘光第就写出了影响深远的《甲午条陈》。
此时的刘光第完全不顾个人安危,他把甲午惨败的矛头直指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顽固派,并在《甲午条陈》向光绪皇帝提出四条建议:“请皇上乾纲独断,以一事权也”; “请皇上下诏罪己,固结人心也”; “请皇上严明赏罚,以操胜算也”; “请皇上隆重武备,以振积弱也。”
即便放在今天来看,这些主张在当时依旧非常有价值,可是第一条就彻底得罪的慈禧太后。当时很多官员都吸食鸦片、收受贿赂,刘光第则为官清廉,连省藩司对新入大臣要送“炭敬”、“别敬”的银子,他都从不收受。
举个例子,当时军机大臣裕禄擢升为礼部尚书,大家闻风而动都去祝贺。可刘光第断然拒绝前往,他跟侍卫说:“时事艰难,吾辈岂有暇奔走媚事权贵者哉!”正如此,当刘光第被抓捕后,大家大感惋惜。
刘光第被抓入狱时,只带着几本书,他在狱中读书照旧。临死前,刘光第昂首挺胸,“身挺立不仆,观者惊叹,咸焚香罗拜,谓刘君不死矣。”刘光第死后,清军查抄其家,发现一份尚未完稿的弹劾康有为奏疏。
刘光第被抓前夕,有人曾托人送来一封匿名信,让他赶紧离开京城,“山雨欲来,不待智者而已知,行矣裴君(刘光第字裴村),葆忠贞以济世,毋俟昆岗之焚,于义无取。”对于他人的好意,刘光第微笑着对妻子说:“天祸中国,吾等岂惜一死以醒国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排左起:谭嗣同,杨锐,林旭,下排左起: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被处死于北京菜市口,史称“..
1898年清朝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戊戌变法,可这个变法,像襁褓中婴儿一样,仅仅经过103天就遭到了以慈禧为顽固派势力的疯狂镇压。 最终光绪皇帝被囚禁,变法的..
还不知道戊戌六君子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说起戊戌六君子,大家都不陌生吧!六个人代表了维新变法的主体部分。戊戌变法也..
慈禧为什么命令用钝刀斩杀“戊戌六君子”?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因为康有为、谭嗣同等人有杀慈禧变法之心,所以在感受到他们的..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清朝末期,中国陷入了百年的动荡中,清政府自乾隆时期开始实行闭关锁国,但是..
很多人都不了解戊戌六君子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枭雄袁世凯的发家史 袁世凯1859年出生于河南项城的一个大家族中,自小喜爱兵法,成年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趣历史小编来说说慈禧的故事。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我们生活的这个文明而又现代化的..
对戊戌六君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宋朝时,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
对戊戌六君子被处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谭嗣同悲壮的留下这般壮志名..
还不知道:戊戌六君子被处死为什么百姓会纷纷叫好呢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有着上下五千年,而绝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