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畿:三国时期曹魏的治世能臣与河东太守典范
杜畿(163年~224年),字伯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出身汉朝名门京兆杜氏,是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后代。他历仕曹操、曹丕两代,以卓越的治理才能和深..
三国时期的一对“喷子兄弟”!孔融和祢衡有何相似之处?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古时候依然如此,就比如三国时期的孔融和祢衡,这两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好朋友,主要就是因为两人的性格相同,能力也相差不大。其实这在现实当中也是如此,想要和一个人成为朋友,你们就必须得有差不多的三观。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孔融和祢衡到底为何如此相似。
在东汉末年,人才主要分为四类,一类是没有出身门第,但是却有能力的人。一类是有出身门第,也有能力的人。还有一类是有出身门第,却没有能力的人。这类人又分为两种,一种靠着赞赏人才出名,一种靠着批评别人出名。孔融和祢衡都属于没有能力,又喜欢批评他人的人,两个人都因为批评他人出名,又因为批评他人而死,堪称是一对“难兄难弟”。
孔融出生于孔子家族,因为儒家思想是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孔子后人的地位在东汉时期非常高,幼年时期就展现出了出色的智力,四岁的时候就知道将大梨让给哥哥们吃。儿童时代的孔融曾经去拜见名士李元礼,李元礼评价孔融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最终一语成箴,孔融成年后不仅没能成为治世良才,反而因为触怒曹操而丧命。而成年后的孔融也一直很有贤名,然而他性格孤傲,经常触怒当朝权贵。孔融曾经侮辱过大将军何进,何进愤怒的想要杀死孔融,后来经人劝阻才放过了孔融。
董卓当权时期,孔融担任北海相,因为天下士人都支持孔融,北海成为了当时名士们聚集的地方。孔融一直孤高自傲,却没有济世安民的本领,他占据北海拥兵自重,幻想同袁绍和曹操一争天下,却又没有开疆扩土的能力。后来孔融被袁谭击败,曹操将孔融征召到许昌,这一时期孔融认识了性格相近的祢衡。
孔融和祢衡两个人是忘年交,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祢衡从来不夸奖别人,唯独夸奖孔融和杨修,而孔融也一直夸奖祢衡。祢衡喜欢卖弄小聪明,靠着侮辱他人出名,他曾经嘲讽陈群和司马朗是杀猪卖肉的人,又嘲讽荀彧只配做一个哭丧的人,赵融只能做一个厨子。祢衡还曾经站在曹操大营门口骂曹操,曹操愤怒地将他送给了刘表。祢衡又开始辱骂刘表,刘表将祢衡送给了黄祖,黄祖性格暴躁,最终将祢衡杀死。在祢衡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同时,孔融也在不断地“作死”。
孔融多次公开侮辱曹操,曹操认为孔融在士人中地位较高,不愿意杀死孔融得罪士人。然而孔融每一次都得寸进尺,让曹操实在忍无可忍,最终杀死了孔融。孔融和祢衡都靠着批评他人成为名士,也因为批评他人而死,这两个人都属于“婞直之士”,他们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成绩,却喜欢讽刺他人,最后也因此而死。所以正应了那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杜畿(163年~224年),字伯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出身汉朝名门京兆杜氏,是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后代。他历仕曹操、曹丕两代,以卓越的治理才能和深..
在《三国演义》中,华歆常被刻画为趋炎附势的政客,如逼迫汉献帝禅位时“按剑指帝”的“黑脸角色”。然而,正史中的华歆却是曹魏政权的核心支柱,其政治智慧、清廉操..
在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谋士们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深远的战略眼光,为各自的主公争夺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提到三国谋士,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诸葛亮,然而,在那个英..
在正统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名将如云,马超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作为蜀汉的重要将领,马超以其卓越的武艺、威猛的形象和传奇的经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在这部巨著的最后一回中,一个名叫羊祜的人物首次登场,并占据了重..
在中国三国时期的文化史上,有一个名词“三曹”被频繁提及,它代表了当时魏国文坛上的三位杰出人物。那么,三国时期魏国的三曹指的究竟是谁呢? 一、三曹的定义与..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不仅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深邃的思想影响了后世,更以其坎坷的命运和悲惨的结局让人扼腕叹息。他就是东汉末年三国..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庞统的名字或许不如诸葛亮、司马懿等人物那样响亮,但他却是当时一位颇具影响力的谋士。他的智谋和才华不仅为刘备所赏识,也为后世所传颂。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