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犯人为何要选择在秋后问斩 为何还要选择在午时三刻呢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古代秋后问斩为何要选午时三刻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大家看古装电视剧,出现处斩犯人的情节,多半会发现,其中最常出现的高频词,就是秋后问斩和午时三刻、午门斩首,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古人对自然有一种朴素的鬼神信仰,在他们看来,春天是万物初新的季节,处斩犯人不仅不吉利,而且说不定会影响收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也强调帝王的行为要和四季相配合,春夏应该是赏赐的时节,秋冬才是问斩的时候。

image.png

  所以,秋冬处决犯人就成为了古代行刑的一个惯例,比如著名的阳陵酷吏王温舒,处决犯人无数,最喜酷刑,曾经哀叹冬天太短,到了春天就不能处决犯人了。

  而且,一般秋后问斩的犯人,家属也会在这段时间里想办法把人救下来,如果运气好赶上了大赦天下,说不定也能得救。

  不过秋后问斩说到底是个习惯和习俗的问题,皇帝要是特别想杀谁,那肯定不会等到秋天,像是谋逆之类的罪名,就不要指望什么大赦天下、秋后问斩了,基本都是立马抄家灭族的。

image.png

  午时三刻背后的真相就涉及到古人的一些鬼神之说了,古人认为午时三刻的阳气最盛,而处斩是一件阴气很重的事儿,所以要用阳气冲散阴气,这样子犯人会连鬼都没得做,一般的犯人都会在正午斩首,让其还有机会做鬼投胎转世,而那种十恶不赦的犯人,就会选在午时三刻斩首,让他永不超生。

  这说法其实蛮令人毛骨悚然的。

  当然,这只是古人迷信的一种说法,本身没啥依据,算是约定俗成的一条规定吧。

  午门斩首其实是个谣传,午门在明朝才建起来不说,也根本不是处决犯人的地方,那里是执行“廷杖”的地方,明代清流文人,特别是御史,爱好怼皇帝,皇帝越生气越好,明朝养士,所以一般不会因为你怼皇帝就把你处死,只会把拉下去挨棍子。

  在明代,被“廷杖”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虽然有时也会出现把人打死的情况,但是只要不死,那你名声就起来了,在士林之中,你就是不屈不挠的典范了,清流的代表了,以后的前途一下子就光明了。

  这行为可是一直把明朝皇帝恶心得不行,但是也没啥好办法,惹急了就让人打重点,你活得下来,那自然清流的名声到手,像是嘉靖朝的大礼议,一群人为了和嘉靖皇帝争他是该认明孝宗这个伯父当爹还是该认兴献王这个亲爹当爹,把嘉靖皇帝惹毛了就拉出去一堆人去“廷杖”,打死了不少人。

image.png

  午门这地方在清朝就更不是斩首的地方了,那里是打仗赢了之后作为凯旋仪式的地方。

  明清处决犯人都是在柴市或是菜市口,而且午门其实相当于是皇帝家门口啊,推出午门斩首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让人把犯人带走,不要在皇帝我的家门口杀人。

  所以午门可从来就不是斩首的地方,午门斩首只是一句谣传。

image.png

  你还知道哪些风俗的由来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