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只有秦国变法了吗?变法和改革的区别是什么?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战国时期只有秦国变法了吗?变法和改革的区别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诸侯畏惧。——(西汉)刘向《战国策》

  春秋战国,是中国走向大一统的过渡时期。

  如果要用两个字形容这段历史的话,那就是“战”和“变”。

  何为战?

image.png

  各诸侯国变法示意图

  其实就是被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各自为政、相互攻伐,这些被分封的诸侯国本来是用来巩固王室统治的,但自从周平王东迁之后,周朝的“礼”已经无法在维持统治,诸侯国为了生存和强大,只有吞并小的诸侯国,扩充自己的土地和人口,战争自然无法避免。

  何为变?

  说白了,就是变法,也就是对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大换血,变法不仅能强大国家,还会革掉旧贵族的命,所以这条路各个诸侯国走得并不顺当。

  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一个人的话,人得了小病,打个针吃药就能好,这就是改革,假如一个人生了大病,必须要通过开刀做手术的方式才能治愈,这就是变法。

image.png

  变法能富国强兵

  那么战国诸侯为何要相继变法?原因是土地私有制让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不变不行,这阶段各个诸侯国的君主也都意识到了国家是得了“大病”,非变法不能生存。

  山东诸侯既然已经意识到了国家强大的路径,为何不学秦国彻底变法,而只是浅尝辄止呢?这是因为变法不同于改革,想变未必就能变。

  牛耕和铁制农具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

  井田制,出现于夏商,鼎盛于西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说白了,土地是天子个人或是王室的私有财产,因为道路或者沟渠把土地分割成“井”字状,故称井田制,《谷梁传·宣公十五年》曾记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

  这种土地所有制,耕户只有使用权,并没有所有权,当然更不能买卖和转让,被分封在这块土地上的贵族,更要承担缴纳赋税的义务,为了让自己得到的更多,旧贵族只有加大剥削实际耕者的力度。

image.png

  牛耕图

  井田制的出现,是顺应了当时时代的发展,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土地上的生产关系,渐渐地无法满足生产力的发展,因为耕者开始用牛来耕地,这一变革看似微不足道,却在中国农村延续了几千年,相比较传统的人力种地,牛耕提高的生产力可不是一星半点。

  当然,铁制农具在提高生产力方面也有这不可忽视的作用,铁制农具相比较木头、石头等工具,不仅锋利得多,也更有利于生产,牛拉着铁犁耕地,提高耕地效率的同时,也标志着人类社会又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

  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了土地国有制。

  生产力提高了,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会被激化,牛耕和铁制农具的出现,让原先无法耕种的土地,转变为了良田,这些新开发的土地,渐渐地就成为了开发者自己的私有财产,拥有者自然不会将其上交给国家,这就形成了土地公有制下,出现了大片的私田。

  在公田上的耕作,还要上缴赋税,而私田上产物,全都是自己的,那些旧贵族和奴隶主以及被周王室分封的诸侯,也会竭尽全力致力于私田(《左传》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这也是分封的诸侯国逐渐做大的原因。

image.png

  井田制

  耕地面积和粮食的亩产量提高了,这也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以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阶层,有了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这是一种典型的封建经济形势,也是更能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一种生产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大而起的诸侯国,皆是看到了生产力提高而产生的变革和享受到了其带来的好处,所以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诸侯国君主,都不遗余力地想在国内进行变法,当然只想是不行的,还要做。

  变法不是你想变,说变就能变。

  说起诸侯国的变法,魏国李悝的变法就不能被忽视,因为后世的商鞅、吴起等人的变法都是以李悝的变法为蓝本的,魏国的率先崛起,更让其余诸侯看到了国家该如何向前走。

  只不过可惜的是魏国的变法仅仅维持了两代半就无疾而终,韩国的申不害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也仅仅推行了一代人,只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最后的结果也是秦国攻灭了六国,如果仅从变法而言,秦国在了政治上已经赢了。

image.png

  商鞅

  秦国之所以能变法彻底,其实是因为秦国自秦孝公之后的君主,都能坚定不移的贯彻变法,即使秦惠文王恨透了商鞅,而把他给车裂了,但是秦惠文王也没有废除商鞅变法的法令,正所谓商鞅虽死,商法犹在。

  而反观山东诸侯,虽然也尝试变法,但最终却都只是变了皮毛,这是不仅是因为旧贵族的势力太多强大,而加以阻挠,甚至不惜拼个鱼死网破,也少不了继任的君主没有雄才伟略,当然也和实施变法的人不如商鞅有关。

  飞鱼说:

  战国诸侯为何要变法?土地私有制让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不变不行,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折时期,推动社会性质发生转变的,是生产力的发展。

  牛耕的普遍推广,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这已然已经导致了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诸侯国相继进行的变法运动,正是顺应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发生的一种政治改革。

image.png

  变法者不成功便成仁

  山东诸侯为何不学秦国彻底变法?变法不同于改革,想变未必就能变,变了也未必能变成功,一种经济制度势必会成就一部分人,当变法要革掉他们的既得利益时,他们不会束手就擒,而会想尽一切办法进行阻挠,新君即位就是最好的时机,他们也会不惜一切代价,复辟旧制。

  秦国能彻彻底底地变法,并不是说秦国内部来自旧贵族的压力比较小,而是继任的君主都具备只有变法才可以强国的理念,当变法出现了不利的局面时,君主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克服,秦国自立国之后,数次迁徙国都,不单单是因为要图谋东进,其实也是为了要摆脱国内旧贵族的束缚、继续推行变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