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擅长变通?中国的变通文化是怎么来的?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中国人擅长“变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刻板的一面:那么多的“规矩”,数不清的“礼数”,给人们的思维加上了太多的条条框框,也成为近代中国落后的一大根源。有识之士每念及此,往往扼腕长叹,然后痛陈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多么重要。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中国文化的刻板似乎只是一种表象。在实际层面,中国人几乎是世界上最为灵活、最善于“变通”的民族。而且这种“变通”由来已久。

  何出此言呢? 先看两个小故事。

image.png

  黄泉认母

  春秋时期,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偏爱自己的小儿子共叔段,甚至怂恿共叔段反叛哥哥。叛乱失败后,郑庄公软禁了母亲,还发下毒誓:“不到黄泉,永不相见!”可是没过多久就后悔了。大臣颍考叔看出了庄公的心事,就给他出主意:这有何难?挖一条隧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冒出来,再在泉眼旁边建一座地宫,母子俩在那里相见,不就OK了吗?

  郑庄公大喜,连忙依计而行,于是母子俩就这样在“黄泉”相见了,并和好如初。后人纷纷夸赞郑庄公的仁孝,颍考叔的聪明。

image.png

  如果你对“黄泉认母”的故事有点陌生,对曹操的“割发代首”应该很熟悉了吧?曹操体恤民情,行军时严禁士兵践踏麦田,违者当斩。结果曹操的马受了惊,跑到人家麦田里去了,曹操二话没说就要拔剑抹脖子。将士和幕僚们都慌了神,纷纷跪下,说《春秋》上有句“法不加于尊”,主帅哪能为这点事就自戕呢?曹操一听有理,于是不抹脖子了,但为了严明军纪,当场割下自己的一撮头发,以示惩罚……

  两个故事看似互不关联,其实都体现了古人的“变通”思维。这样的故事历朝历代都层出不穷,版本多种多样。无论是法条、规则还是诺言、毒誓,只要剧情需要,随时可以“变通”,而且能引经据典,把变通的理由说得合情合理。同时,人们往往并不觉得这种变通违背了规则、触犯了法律,而是将其视为“灵活”和“智慧”。

image.png

  从古至今,中国人就是这样善于变通,而且崇尚变通。这种“变通文化”发展到当下已是司空见惯,并俨然成为现代社会的生存法则。

  “变通”并不总是坏事。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变通,确实能体现一种智慧,比如“黄泉认母”就是一种皆大欢喜的结局。善于变通也让中国人的生存能力变得极其强大,足有应付各种复杂局面,适应各种艰难环境。在当前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变通”有时也意味着“创新”和“与时俱进”。

  然而,当下中国人的“变通”却往往是为了让自己免受规则的约束,甚至意味着在规则之外寻找成功的“捷径”。

image.png

  比如为了多买几套房,结发多年的夫妻可以分分钟办“离婚”;

  同样是遇到麻烦,西方人第一反应往往是“找律师”,但中国人先想到的往往是“找关系”;

  上面的一项政策,不管初衷多么美好,到基层落实的时候可能完全荒腔走板;

  国外的某项技术,国内企业学不到,但常会注册一个高度相似的商标,然后大模大样的生产山寨货,关键是国外同行想告还告不赢;

image.png

  再比如这两天闹得沸沸扬扬的“武汉女子回京事件”:一个正在发热的确诊患者,是怎样离开严密封锁的武汉,又一路冲破重重关卡的盘查,最后顺利返京的呢?尽管真想还未查明,但可以肯定,某些部门显然为这个女子的回京之路做了很多“变通”。

  如果这些故事和现象还不足证明中国人有多崇尚变通,那么请你注意这些耳熟能详的俗语:

  “人挪死,树挪活”“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计划赶不上变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活人不能让尿憋死”……这些俗语无不是鼓励人们用“变通”为自己谋取好处、解决问题,或为“变通”做出合理解释。

image.png

  与之相对应,中国文化里除了一些“诚实守信”的道德故事外,骨子里对坚守规则、不知“变通”的人有一种深深的鄙视。这种人会被视为傻瓜、死心眼和胆小鬼。所以总有人在你耳边不厌其烦地劝说“做人不要太老实”“做人不要死心眼”,实质上就是要你学会“变通”,别太拿规则当回事。

  再看春秋的另一个故事:宋襄公与楚国打仗,本来可以趁楚军渡河的时候发起攻击,但宋襄公严守传统的战争规则,等楚军过了河列好阵势再开战,结果被打得落荒而逃,自己屁股上还中了一箭,没多久就死了。

image.png

  这个故事让宋襄公作为“不知变通”的傻瓜被嘲笑了几千年,却很少有人从他身上看到一种尊重规则的可贵精神。自古以来,中国人推崇的战争从来不是真刀真枪的较量,而是“兵不厌诈”的百变奇谋。为了胜利,可以不讲任何规则。这种思维,可以视为中国“变通文化”的一个源头。

  刚才说过,变通并不总是坏事。问题在于,当下中国人的大多数变通,并不是为了进步,不是为了创新,而是出于一己私利,千方百计钻规则的漏洞或想方设法绕开规则,同时却又在表面上假装“遵守”规则。到最后,看得见的规则失去了效力和权威,越来越流于形式,甚至沦为一纸空文,而看不见的“潜规则”却被人们奉为处世的要诀。这样的社会只看结果,不论是非,尊重规则的人会被视为愚蠢,甚至会被孤立、敌对,迫使其中一部分人也加入进来,把这种陋习奉为约定俗成的通行证,大家一起以“变通”为荣,同时又都活得很累。

image.png

  所以,我们的社会真的不需要这么多乱七八糟的“变通”。如果你认为规则不合理,可以光明正大地指出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规则变得更加完善。如果规则没问题,那么人人都应该遵守规则,而不是想着以“变通”的名义破坏规则。我们也许会因此失去额外的好处,或不得不面对规则的束缚与处罚,但我们的生活会因此更加简单而纯粹,我们的社会也将更加公平、文明、高效,最终让每个人都从中受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文史百科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 秦始皇为什么要用那么多兵马俑为自己陪葬?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以其非凡的统治手段和辉煌的成就闻名于世。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朝,并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如统一度量衡、文字、..

    秦始皇为什么要用那么多兵马俑为自己陪葬?
  • 康熙为什么叫康麻子

      在清朝历史上,康熙皇帝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君主。他不仅开创了康乾盛世的辉煌篇章,还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然而,除了这些..

    康熙为什么叫康麻子
  • 宋朝著名大臣赵抃为什么连皇帝都要敬重三分

      在宋朝的历史长河中,赵抃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刚正不阿的品格和深厚的为民情怀,赢得了“铁面御史”的美誉。他不仅令同僚敬畏,更是让宋..

    宋朝著名大臣赵抃为什么连皇帝都要敬重三分
  • 真相让人崩溃:新娘结婚时候为什么要手捧花?

      在婚礼的众多传统习俗中,新娘手捧花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环。这束精心挑选的花束不仅装点了新娘的美丽,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浪漫传说。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这..

    真相让人崩溃:新娘结婚时候为什么要手捧花?
  • 诸葛亮为什么不先伐吴:战略智慧与时代背景的深度解析

      诸葛亮,蜀汉丞相,以卓越的智慧和谋略闻名于世。然而,在他执政期间,蜀汉为何没有选择先伐吴?这一疑问不仅关乎历史事实,更揭示了深刻的战略思考。  一、战略环..

    诸葛亮为什么不先伐吴:战略智慧与时代背景的深度解析
  • 刘协为什么不投靠刘备:历史背景与个人抉择的深度解析

      汉献帝刘协,东汉末年皇帝,虽然在位期间权力被曹操等权臣把持,但他始终是名义上的汉朝正统皇帝。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刘协为何没有选择投靠当时同样打着汉室宗亲旗..

    刘协为什么不投靠刘备:历史背景与个人抉择的深度解析
  • 为什么诸葛亮北伐会失败

      诸葛亮北伐曹魏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篇章。尽管他才智过人、战略高超,但最终却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梦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诸葛亮北伐的失败呢?..

    为什么诸葛亮北伐会失败
  • 魏东亭为什么被贬

      在康熙年间的官场,魏东亭的遭遇引人深思。作为一位曾经备受皇帝赏识的官员,魏东亭的仕途看似一片光明。然而,他的地位却在不久后急转直下,最终以被贬职收场。探讨..

    魏东亭为什么被贬
  • 八王议政隆科多为什么反水

      在清朝雍正年间,八王议政事件是一段极具争议的历史。隆科多作为当时的重臣,为何会参与反对雍正帝的行动,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要了解隆科..

    八王议政隆科多为什么反水
  • 雍正为什么不喜欢隆科多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雍正帝的登基之路充满争议与斗争。他上台后的一系列政策和行为,尤其是对待兄弟们的态度,一直是历史学家和人们探讨的热点。雍正的兄弟们,这些..

    雍正为什么不喜欢隆科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