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背后的文武斗争:三征高句丽和科举制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XXX,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科举起源于隋朝,大多数人对它的印象就是:科举为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子弟提供了一个上升通道,为国家选拔了许多人才。

  那么,科举的初衷到底是什么?真的只是单纯为选拔人才?

  “三征高句丽”贯穿了隋唐两朝,是什么原因使得两朝帝王不惜一切代价拿下高句丽,真的只是因为高句丽反复无常?亦或是帝王禁不住开疆拓土的诱惑?

  现在,作者以事实为依据,详细的阐述一下设置科举的最初目的和“三征高句丽”的主要原因。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隋唐两朝同出一脉——关陇集团,关陇所代表的是军功贵族的利益。

  五胡乱华之后,鲜卑族在北方建国——魏,魏国的军事力量掌握在柱国将军手里,隋朝的杨氏、大唐的李氏都是第一代柱国将军。这些人手里抓住了“刀把子”,所以他们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建立了王朝。

  此时,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如何治理这个王朝?所谓得天下难,守天下更难。在那个年代,读书绝对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读书人用千里挑一来形容毫不夸张。而关陇集团成型时间尚短,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足够的底蕴来培养自己的文官体系。

image.png

  这时,代表天下读书人的正宗——山东士族横空出世,这批人以文化立身,长久以来,他们就是文学正宗,手里抓住了天下十之八九的读书人,握住了“笔杆子”。

  新的王朝建立之后,关陇集团从军,山东士族理政,看起来是不是特别和谐?

  事实上,这样的结合一点都不和谐,山东士族号称千年豪族,是绝对的高门大户,他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历经千年而不倒,可以想象是何等的庞然大物。

  正是因为存在的时间太久,见证了太多的朝代更替,所以,这些人眼里家在前,国在后,凡事先考虑家族利益,试图控制文官政治,进而架空关陇,最后实现对国家的实际掌控。

  远的不说,西晋的“八王之乱”就是士族在背后煽风点火。司马氏得国不正,更加给了士族活动的空间,纷纷支持诸王篡位,以获取更高的政治地位。

  而关陇作为新兴军功贵族,不得不依靠山东士族来治理国家。在士族眼里,关陇集团是一群莽夫,不入流的阶层。

  史书有云:(原文不复述了,大意如下)唐太宗李世民想要娶一个山东士族的女子为妃,派使者去谈这个事情。山东士族回复说:我汉家血脉何等高贵,怎可配与杂胡,这是令祖宗蒙羞的丑事。

  所以,到底是文臣居首还是武将排头,关陇与士族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关陇集团当然非常乐意建立军功贵族的体系,军功最荣,文治次之;山东士族恰恰相反。

  到此,双方该如何抉择?“刀把子”砍死“笔杆子”?“笔杆子”喷死“刀把子”?显然,直接动手是不可行的。

  但这件事不能一直拖下去,因为“笔杆子”润物细无声,在不久的将来,政权的实际掌控者就换人了。

image.png

  当时的情形也确实是这样,杨广的命令在地方上非常难以执行,山东士族对于皇权的掣肘已经到了取而代之的边缘。如果再不采取有效行动,关陇集团就成了打工仔。

  前面已说,用政治联姻的手段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的亲密状态也是关陇集团的一厢情愿。这件事也从侧面反映了山东士族对关陇集团的压制力,所以,关陇集团只能另寻他路。

  此时的高句丽,给了关陇集团一个绝佳的机会。高句丽还没有臣服于中原王朝,圣人的光辉没有照亮这片土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誓言还没有实现。这怎么行?这是在抽读书人的耳光,这是圣人背后的阴影!

  于是,关陇集团抓住了这一点,大做文章,决心发兵高句丽。而且,这个谋划是正儿八经的阳谋,从规矩上来说,挑不出任何瑕疵,山东士族必须接受!

  高句丽离哪里最近啊?当然是离山东士族的大本营近。这就太好了,太符合关陇集团的利益了。打仗需要粮草,需要兵源,需要很多东西,为了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消耗,从山东士族的地盘上直接征取是不是非常合理?

  基于此,关陇进攻高句丽的战略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第一:用兵高句丽可以开疆拓土,巩固军功贵族的地位,提升关陇集团的影响力,对于关陇来说,这件事有百利而无一害;第二:战争这个巨兽一定可以大量吸取山东士族的鲜血,极大的削弱山东士族的实力。

  天予不取,反受其害!进攻高句丽的序幕就这么打开了。

  反观山东士族,会等死吗?肯定是不会的,尤其是大隋一征高句丽失败后,山东士族更是开启了疯狂的自救模式。杨玄感等人作乱,以及后来的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股烟尘,这些叛乱的背后都有山东士族的影子。

  可以说,大隋的崩塌,实际上是“征高丽以弱山东”的失败,在那个时期,“刀把子”暂时被“笔杆子”压制了。

  而大唐的建立,意味着关陇集团的全面复出。关陇集团以绝对的武力压制,消灭了所有的叛乱,山东士族扶植自己军队的做法宣告全面失败。

  此时,两方的斗争依然在继续。

image.png

  前面提到,山东士族为了在军事上打击关陇,参与了隋朝末年的叛乱。那么,关陇能不能在文官体系中打压一下山东士族呢?答案是肯定的。

  关陇集团确实在培养自己的文官,这个培养体系大家都非常熟悉——科举制。

  科举起源于隋朝,其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关陇集团自己的文官,以对抗山东士族。因为高门大户的世家子弟都被山东士族掌握了,所以,关陇集团只能提拔寒门子弟。

  寒门子弟在官场上必然被山东士族所排斥,只能与关陇绑在一辆战车上。而隋朝时,科举制实行的年代尚短,再加上山东士族对读书人的掌控力太强,所以,初期的文武争斗中,科举制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在李世民执政时期,科举制培养的官员还是太少,再加上贞观二年,大唐王朝发生了一场极为严重的大蝗灾,整个关中地区赤地千里,民众死伤无数。山东士族携此大势,公开指责李世民弑兄囚父以致上天暴怒,有此蝗灾。不得已,太宗下罪己诏,暂缓对山东士族的打压。

  自此,山东士族对关陇的打击取得巨大胜利——颠覆了一个王朝,逼迫了一位帝王。

  所以,直到李世民执政后期,才有能力开始重启“征高丽以弱山东”的计划,开始新一轮的打压。

  到高宗李治时期,继续执行对高句丽的军事打压。而此时,科举的作用也渐渐体现出来了,庙堂之上,寒门文官已经成型。可以说,山东士族自高宗时期开始走下坡路。

  提到高宗,绕不开另一位皇帝,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武则天的登基之路,除了李唐皇族内部的反对,其实更多是来自山东士族,因为这是对礼法的挑战,是对圣贤最大的亵渎。

  武则天成为女皇,意味着山东士族的彻底消亡,女皇登基后,重编《氏族志》。

  《氏族志》一书在太宗时期就编写过,当时的情况是:山东士族以崔、卢、郑、王四姓为首,被列为一等家族,而关陇李氏被列为三等家族。新的《氏族志》中,山东崔、卢、郑、王已经彻底不见了。

  因此,这场文武争斗,起源于大隋杨氏,关陇的冒险一击使得大隋崩塌。唐朝建立之后,经太宗、高宗两代才结束了这场斗争。最后,武则天完成收尾,彻底结束了这场文武争斗。

  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科举制”,还是“三征高句丽”,都是大势之下的一个陪衬,都是关陇集团斗争的武器。

  只是,令关陇集团意料不及的是,“科举制”不仅碾死了屹立中华大地上千年的山东士族集团,最终也成为皇权制衡他们的有利之器——自此,中华大地的文官集团,开始以寒门为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 隋唐背后的文武斗争:三征高句丽和科举制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XXX,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科举起源于隋朝,大多..

    隋唐背后的文武斗争:三征高句丽和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