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在即,慈禧穿寿袍问李鸿章好不好看?李鸿章三个字巧妙脱身!
大战在即,慈禧穿寿袍问李鸿章好不好看?李鸿章三个字巧妙脱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清朝是历史上一个十分强盛的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李鸿章是什么官职?为什么大家都叫他“李中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在场众官员吓懵了,杨七和杨巴慌忙跪下,谁也不知中堂大人为嘛犯怒?"
这一段呢,是节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中的一段,相信不少人在中学课本上也都学过,这中堂大人指的自然是李鸿章了。那么就有人问了,大家也都知道,这曾国藩被称为"曾文正"是因为他的谥号为"文正",那李鸿章被称为"李中堂",这"中堂"二字又是有何说法,到底是指官职呢还是其他?
原来"中堂"这个称呼最早是出现在唐朝,当时唐随隋制,沿用了三省六部制,这"三省"呢,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而管理这三个部门的人就被人们称之为丞相。
丞相们需要经常在一起商议朝政,他们平时商议的地方被人们称之为政事堂。起初,中书省与门下省职权相对较大,相当于最高决策机构,尚书省相当于最高执行机构。而门下省虽是与中书省共商国议,但还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这个封驳之权甚至可以驳回皇帝朱批过的策令,这样一来就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所以这一问题需要解决。
由于政事堂刚开始是设在门下省的,所以到了公元683年的时候,武则天下令要搬政事堂,其实也是为了解决行政效率低下这一问题,所以政事堂又从门下省转移到了中书省。正是因为这些丞相们终日都需要在这儿处理政务,所以后来人们就把这儿叫做中堂。
这就是中堂最初的由来。
而宋朝是以枢密院与中书门下来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并称二府,中书门下为政府、枢密院为枢府,这个设置就是宋朝分化宰相行政权力与军事权力的手段。宋初,中书和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宰相因不带枢密衔而不得预军事。
直到庆历年间,宋与西夏用兵不断,宋廷以宰相兼枢密使才涉军权。宋朝与唐朝类似,在中书省设都堂,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参会议事,他们也被称作中堂。
到了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害怕丞相的权力过大,所以便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全废除了,并且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接下来的事相信大家也能想到,把三个部门的事都揽到自己身上,给谁能受得了
所以咱明太祖自己都受不了,于是大学士和内阁制度就出来了。
这些机构主要是为了皇帝咨询政务的,这些机构里的人并没有真正的实权,任何事情还是由皇帝做决策的,削弱相权提高君权。到了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开始逐渐提高,人们对他们很是尊敬,这时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就相当于宰相的位置了,并且他们工作的地点在内阁,而且所做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为皇帝提供建议了,而是能够做出一些决策。
而当时大家在坐位时,左右大学士分别坐在左右两边,殿阁大学士则做在正中间,所以这个时期的中堂,实际上就是指的内阁大学士中的殿阁大学士们。而且清代诗人王渔洋在《池北偶谈》一书中也记载过:
"明洪武十五年设内阁大学士,翰院中设阁老座於上,而掌院学士反居其旁。诸学士称阁老曰中堂,以此。"
而到了清朝,清承明制,但却又不是照搬,因为清朝是满人当家,但汉人的势力又不能忽视,所以公元1644年时,多尔衮让原本的内阁还有六部等官员与满官一起处理政务,这就形成了清朝的内阁制。
这时候他们的地位还很低下,直到雍正八年,他们的地位才得到真正的认证,是正一品的官级,所以大学士就相当于朝廷中品级的最高的文官,类似古代的丞相。这"名"是有了,可是"权"还是没有,为啥?那当然是雍正帝设立了军机处啊!
所以清朝真正行使宰相权力的,是军机大臣。但是,军机大臣们商议朝政,并不能坐在中间主持政务,只能坐在旁边听皇帝下命令,那"中堂"如此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称呼自然也就不能用来指军机大臣了。
那这些大学士们就想啊,就个虚名,这荣誉称号谁稀罕,又不能当饭吃,久而久之,罢工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朝廷一看,这还了得所以清朝政府为了满足这些大学士对权力的要求,往往让他们管个部。到了这个时候,大学士又有了一席之地。
他们再次掌管六部,并且六部尚书也是他们的下属,这些尚书们由满汉两个人掌管。在办公的时候,他们分别坐在大堂的两边,而如果他们其中一个人是大学士的话,那么他就会坐在正中间,因此"中堂"就变成了做中间那个人的尊称。
其实除了内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也有中堂这个称呼。
所以严格来说,中堂其实只是一个虚名罢了,只是对大学士们的尊重,并不代表着他们手中有多大的权力,中堂并不是什么官职。
而军机处就不一样了,军机处会有3至6名官员,而这个地方是朝廷政权的中枢机构,皇帝若是想要发布什么诏令的话,诏令是出自这里的。但是诏书则是内阁发的,由此可见,内阁其实就相当于名义上的宰相机构。
再回到咱们"李中堂"身上,李鸿章之所以能够被人们称之为李中堂,是因为此人曾经是武英殿大学士,之后又成为了文华殿的大学士,这在当时可是非常尊贵的品级,而且李鸿章在清末一直是以疆臣的身份担任实职,也做过疆臣之首直隶总督,又时逢清朝末期的洋务运动,李鸿章兴洋务、创立北洋水师,兼着北洋通商大臣的身份,所以即使他从未入列过军机大臣,但凭其享有的大学士称号和其实际上的权力,这一声"李中堂"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战在即,慈禧穿寿袍问李鸿章好不好看?李鸿章三个字巧妙脱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清朝是历史上一个十分强盛的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晚清时期有着四大名臣,分别是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还有左宗棠,在那个慈禧统治的年代,清王朝早就开始变得腐朽不堪,朝中的大臣也都是一些只会阿谀奉承的奸臣,他..
曾左李要造洋枪洋炮,要用枪炮来打侵略者或者镇压农民起义,这对清王朝是一件好事,但是他们遇到的来自朝廷内部的阻力也是极大。为什么会有这个阻力?我们知道清朝是..
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
英国纽卡斯尔浓缩了一部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史。那段破碎的梦想,那股激荡的海潮,其实一直在身边,从未消失,不曾遗忘。这梦想,这涛声,还在延续。《留学的逻辑》连..
对李鸿章的评价,最中肯的莫过于梁启超的《李鸿章传》。 梁启超认为:李鸿章是一个有才能却没有学识,有阅历却没有血性的人。他并非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但..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沙俄经常剥削中国。1896年时,沙俄给慈禧太后发了一份国书,邀请清朝参加沙皇的加冕大典。慈禧看过之后,认为必须要找一名具有外交..
李鸿章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一个人,也是一位影响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重臣。他前半生镇压太平天国,创建北洋水师,并创办了江南制造局,促进了中国资本主..
西方人向来喜欢用刀叉进食,但是在吃鸡的手却放弃了使用刀叉,这竟然是我们中国人的功劳。这个人就是李鸿章,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后人也多对此诟病。网络配图 ..
李鸿章什么时候死,对于李鸿章这个人是大家了解晚晴时代历史必须要了解的一个人,同时也是晚晴政府时期骂声最多的一个人,而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他就需要从他自身开始了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