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北伐为什么诸葛瞻要反对?

时间: 浏览:加载中...

  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北伐为什么诸葛瞻要反对?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公元263年,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统率御林军前往绵竹阻截偷渡阴平的邓艾。当败局已定时,诸葛瞻仰天长叹“吾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进不能复江油,吾有三罪!”言毕,诸葛瞻冲入敌阵以身殉国,终年37岁。

  诸葛瞻认为蜀汉之所以走到这个地步,和他不能除掉黄皓、制衡姜维有很大关系。诸葛瞻痛恨黄皓很好理解,而姜维秉承诸葛亮遗志,北伐中原,对蜀汉忠心耿耿,那么诸葛瞻为何要归罪于姜维,两人到底有何矛盾?

image.png

  一、一封弹劾姜维的奏表

  公元262年,一封弹劾大将军姜维的奏表摆在了后主刘禅面前。上表之人是担任蜀汉“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刚满一年的诸葛瞻,他的理由是姜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建议由右将军阎宇接替姜维大将军的职位,将姜维改任益州刺史,剥夺其兵权。

  此事在蜀汉朝堂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因为诸葛瞻是诸葛亮的独子,而姜维则继承诸葛亮北伐遗志。按理说,二人应该志同道合,但现实却是水火不容。更奇怪的是,诸葛瞻所言用阎宇替代姜维,则与宦官黄皓的意见出奇的一致。

  此时的姜维刚刚在汉、侯和被邓艾击败,退军沓中,正以图后计。诸葛瞻弹劾自己的消息传来,让姜维大为震惊。因为诸葛瞻虽然和姜维不和,但同黄皓也有矛盾,而现在两人在这点上达成一致,意味着蜀汉朝内已经到处充斥着不利于姜维的意见。

image.png

  这种意见针对的是姜维穷兵黩武、连年征战,也就是北伐路线。北伐,寄托着蜀汉政权“光复汉室”的希望,曾是蜀汉立国之初的既定国策,刘备、诸葛亮一贯执行,蜀汉朝野全力为此效命。那为何到蜀汉末期,反对北伐的声音却一浪高过一浪呢?

  二、反对北伐的声音

  诸葛瞻弹劾姜维只是把蜀汉朝野对姜维北伐路线的不满摆在了桌面上,其实这种不满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从诸葛亮去世后就出现了。

  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丞相府中爆发了激烈的内斗,魏延、杨仪先后死去,最终由蒋琬接替诸葛亮执政蜀汉。蒋琬基本延续了诸葛亮的路线,曾让姜维多次率偏师北伐,但效果甚微。238年,蒋琬计划沿汉水通过水路北伐曹魏,但计划却被刘禅否决,这是蜀汉首次明确反对北伐。不久蒋琬病逝,其职位由费祎接替。

image.png

  费祎上任后,一改蒋琬继续北伐的方针,而是坐镇汉中,稳图后方。此时,同费祎共录尚书事的姜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多次出兵陇西,费祎自然与姜维意见不合,并多方限制姜维,“与其兵不过万人。”

  253年,费祎被刺身亡,而董允先于费祎而亡,蜀汉朝内再无人能压制姜维。从253年开始,到蜀汉灭亡,姜维共主持了六次大规模北伐,期间虽有狄道大捷,斩首数万,但也在段谷、汉、候和被邓艾多次击败,损失惨重。

  姜维的连年征战,引起了蜀汉朝野的极大不满。不仅在朝的文官抨击姜维穷兵黩武,甚至连廖化、张翼等蜀军老资历将军都认为姜维做法不妥。活跃于蜀汉后期的廖化就曾指责姜维“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并说他长此以往必将“兵不戢,必自焚”。

  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之子,但他却对父亲倡导的北伐意义知之甚少。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只有8岁,此后他一直生长在和平环境中,接触的都是反对北伐之人,听到的都是反对北伐之声,所以到他统事后,更是将朝野对姜维北伐路线的不满直接挑明了。

  三、支持坚守的声音

  与反对北伐相对应的是,支持坚守的声音越来越高。从最高统治者刘禅来说,在诸葛亮去世后,他就不想继续大规模用兵了。刘禅首先撤销了丞相一职,而且否决了蒋琬通过水路北伐的计划,其用意十分明显。

  费祎是个聪明人,他十分了解刘禅的用意。面对姜维多次出兵陇西的要求,费祎也曾劝当面导过姜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不如且保国治民,谨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为希冀徼幸,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image.png

  费祎的这番话很有代表性,也可以说是主张坚守的一份纲领。他认为众臣才智相差丞相很远,丞相终其一生未能完成的目标,其他人又如何能办到?不如保国治民,发展内政,把目标交给后人去实现吧。倘若现在心存侥幸,一意北伐,一旦失败,必将悔之无及。

  事实正如费祎所言。但他还有一点没有说到,就是以蜀汉的国力,再也经受不起大规模的用兵了。诸葛亮时期之所以能够长时期动员全国北伐,是因为诸葛亮过人的才能可以确保政权高效的运转。但即便在诸葛亮时期,蜀汉百姓也有吃不消的时候,史载“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所以停止战争,保国治民,当是重中之重。

  这种观点也得到了益州本土士族的支持,益州大儒谯周攻击姜维的北伐路线,高唱保国治民言论。他在《仇国论》中写道“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

image.png

  但诸葛亮死后,蜀汉保国治民的效果并不好。蒋琬、费祎在世时,蜀汉政治还算清明,但二人去世后,黄皓和陈祗互为表里,蜀汉朝政趋于腐败混乱,军队中甚至出现了“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的现象,而百姓更是“民皆菜色”,蜀汉已然无法继续维持北伐,只能被动坚守。

  结语

  从诸葛瞻和姜维的矛盾可以反映出蜀汉末期北伐和坚守两种路线之间的斗争,而这也是蜀汉国力的现实写照。诸葛亮在世时,蜀汉政权可以高效运转,全国动员,北伐得以进行。而诸葛亮死后,蜀汉国力全面下降,再也难堪姜维持续北伐路线的重担,于是各种势力反对北伐,支持坚守的呼声高涨,最终由诸葛瞻挑明。

  两种路线矛盾的激化让曹魏看到了可乘之机。263年,魏元帝曹奂下《代蜀诏》,其中写到“蜀,蕞尔小国,土狭民寡,而姜维虐用其众,曾无废志。往岁破败之后,犹复耕种沓中,刻剥众羌,劳役无已,民不堪命。”在敌人曹魏看来,姜维持续的北伐确实极大消耗了蜀汉的国力,为曹魏提供了灭亡蜀汉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风云人物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 诸葛亮斩马谡:一次复杂而深刻的决策探讨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斩马谡的事件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转折点。这一决策不仅直接导致了蜀汉北伐战略的受挫,也引发了后世对于诸葛亮用人、决策以及军纪执行等..

    诸葛亮斩马谡:一次复杂而深刻的决策探讨
  • 周瑜成名之路:与诸葛亮之比较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英才,其中周瑜与诸葛亮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两颗星辰。周瑜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东吴乃至整个三国历史中留下了..

    周瑜成名之路:与诸葛亮之比较
  • 周瑜成名之路:与诸葛亮之比较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英才,其中周瑜与诸葛亮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两颗星辰。周瑜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东吴乃至整个三国历史中留下了..

    周瑜成名之路:与诸葛亮之比较
  • 周瑜成名之路:与诸葛亮之比较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英才,其中周瑜与诸葛亮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两颗星辰。周瑜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东吴乃至整个三国历史中留下了..

    周瑜成名之路:与诸葛亮之比较
  • 诸葛亮:人格魅力闪耀千古的智者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高尚的品德和非凡的人格魅力,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千古佳话。那么,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到底有多强?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智..

    诸葛亮:人格魅力闪耀千古的智者
  • 诸葛亮北伐之意义:虽败犹荣的悲壮征程

      在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下,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厚的谋略,成为了后世敬仰的军事家与政治家。然而,他多次北伐曹魏却以失败告终,这不禁让人发问..

    诸葛亮北伐之意义:虽败犹荣的悲壮征程
  • 曾经战胜诸葛亮的三国名将:曹真

      在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诸葛亮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成为了蜀汉的顶梁柱,被后世誉为“千古第一相”。然而,在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的征途中,并非一帆..

    曾经战胜诸葛亮的三国名将:曹真
  • 诸葛亮三分天下非原创?揭秘历史背后的真相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邃的战略眼光,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传奇人物。他提出的“三分天下”策略,更是被后世视为经典中的经典。然而,令人意想不..

    诸葛亮三分天下非原创?揭秘历史背后的真相
  • 诸葛亮的老家探秘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才智和无私的奉献而名垂青史。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发明家、文学家。那么..

    诸葛亮的老家探秘
  • 诸葛亮好友缘何多投曹营?

      在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谋和忠诚的品质,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然而,令人好奇的是,诸葛亮在襄阳求学时结交的四位好友——汝南孟建(字公威)..

    诸葛亮好友缘何多投曹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