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已经开棺 你一定不知道什么叫棺椁!

时间: 浏览:加载中...

   16日,许久没消息的海昏侯墓传出新内容:主棺正在一座起重机上吊运,准备整装到考古实验室继续发掘,过程不开放,即使有所发现也不会立即公布。结果需要等待专家组统一对外发布消息。

  也就是说,在一饱眼福看到海量的西汉金器之后,较长时间内不会有关于海昏侯墓的新动向,一切暂时停止。

  报道通常是这几张图:

  


  


  图中,那个被白色木板层层包裹的庞然大物,就是传说中海昏侯的棺椁,里面留存的正是汉代的废帝刘贺,他正躺在沉睡千年的梓宫当中,静候开启。

  一 你以为是结束 其实只是开始;有关棺椁 我们还没开始聊

  先来科普

  


  所谓棺椁,是一个通称,指的是两样东西:一件是最里面的内棺,另一件是外面的外椁,简单理解,就是大棺材套着一个小棺材,属于两层的丧葬用具。

  盲目来源于现实,我们今天对这个词汇很陌生是因为记忆中的葬具都只有一层,俗称棺材。而棺椁其实并不是历史上平民使用的葬具,严格来说它是贵族的专享。

  典籍《易·系辞下》记载: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翻译过来的大致意思是:古代的人(指的是更早,比如炎黄时期)葬礼非常隆重,身穿厚厚的丝质衣物,还要葬在野外的开阔地;不能起封土堆也不立标示,服丧的人尽孝时间需要特别长,往少了说三年,否则你是不孝子一枚,完毕。

  二 贵族死后都怎么下葬?如何去区分身份尊卑?这里头有门道

  


  (马王堆汉墓的棺椁)

  董仲舒写《春秋繁露·服制》记载:

  “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之度。”

  一句话,这是老炮儿眼中的“规矩”,不能乱了分寸,容不得胡来。

  古代社会不像今天,有钱人可以随意挥霍,都需要遵循礼法,乱了章程是很大的忌讳,一般人也不太敢,从天子、诸侯、卿大夫、贵族、庶民这几个层级来划分,有不同的规矩:

  (1)《礼记·檀弓上》日:“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桤棺一,梓棺二,四者皆周”。郑玄注日:“尚深邃也。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2)《苟子·礼论篇》日:“天子棺椁十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3)《庄子·杂篇·天下》日:“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说来说去,棺木使用材料,需用几层内外棺,从上而下,依次递减。

  天子棺椁四重,贴身的那层叫“椑”(bēi),其外面蒙着兕及水牛皮;第二层叫“地”,以椴木制成;第三层叫“属”;第四层才称为“大棺”。

  帝后的外椁要用到两层,由于多用梓(zi)木制成,所以文学上通常把棺椁称为“梓宫”。公侯、卿大夫依次递减,可以用三层棺椁;大夫家里所豢养的士,就只允许用一层大棺。

  尺寸上也有差别,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大棺厚六寸,庶民老百姓只准厚四寸,不配椁,后世一直沿用至今。

  


  (李少红版本的红楼梦)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写过:

  “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作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 现在还封在店内,也没有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使罢."贾珍听说,喜之不尽,即命人抬来.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声如金玉.大家都奇异称赞.贾珍笑问:"价值几何?"薛蟠笑道:"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什么价不价,赏他们几两工钱就是了."贾珍听说,忙谢不尽”中写到“厚八寸”可见这是天子等级的棺椁!这也证明忠亲王起码是个准天子,也就是将来即位的皇太子。这里说他坏了事,也就是说被废了。在一个也看出秦可卿不是一般的人,能用天子级别的棺椁!起码可以说明她和废太子有什么关系才能用这个棺椁!

  所以,很多考古专家往往看到棺椁木头的厚薄就能断定墓主人身份级别,是靠这个信息的积累,不是特异功能。

  三 国内都有哪些出名的棺椁?

  说起来,棺椁的材质比较丰富,有木材,也有石头的。

  木头常见的是杉木和楠木,为什么呢?

  杉(sha)木多产于秦岭淮河以南,是我国特有的树种;生长缓慢,成才的料在春秋时期普遍比较大。杉木最高可达30米,身径能到1米,木质坚硬粗直,应力不大,是绝佳的棺椁材料,所以目前像湖南 湖北 安徽等地出土的大量春秋战国墓葬,数量不少;

  比如湖南马王堆一号墓的主棺,就非常漂亮

  


  湖北曾侯乙墓的主棺也不差

  


  曾侯乙墓的外椁(外棺)还是我国已知的,目前最大的出土漆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图找不到了 见谅)

  四 什么叫漆器

  


  漆器,指把漆附着在各种器物表面制作的日用品和工艺品。由于生漆具有耐潮湿、耐高温、耐腐蚀的特点,且可以配置出不同的色彩,所以很得古人的喜爱,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使用。

  从商周到明清,长达数千年的美学历史上,漆器先是以实用器为主,慢慢就演变成了工艺品。

  我们目前见到的数量最多、制作最精美的一批漆器,产自明清,而且以摆件为主,比如笔筒、屏风之类。

  在工艺上,漆器的种类特别多,汉代有几案、漆木箱 乐器;唐朝有“夹贮”漆器,脱胎漆器;近代就是平遥的螺钿漆器、扬州的镶嵌漆器、天水雕漆等等,都是明清之际得到大发展的工艺品种。

  而在东汉之前,漆器更多是以杯盘的面貌出现,比如我们熟悉的“豆”,就是种装咸菜的器皿。

  


  而大型漆器呢,一直被人们忽略了,其实几乎无一例外都来自保存完好的棺椁。

  看起来简单的棺椁 实际上传递了非常丰富的信息。

  五 为什么木质的漆器棺椁 “南方多北方少”呢?

  漆器,在秦岭淮河以南极其常见,尤其是楚文化地区,直到汉代仍然大量出现。这主要是因为漆树都多见南方,天气又潮湿,导致金属器难以留存和铺开使用,所以漆器在长江流域一家独大,多见于汉代之前也是丧葬习俗导致,魏晋以后风气一该,漆器就少见的多了。

  今天能保留下如此精美的花纹,归功于这些墓葬都是“水坑”。

  古代墓葬,经过2000多年的深埋,地下水位是经历过数百次沉降和上升的,所以长江以南的诸多大型墓葬几乎在发掘的时候都蓄满了一池水。

  这种现象能有效的杜绝盗墓贼,因为古代根本没有抽水设备,盗洞打好了下去一看都是水,最后只能作罢,宝物就留下了。

  


  (湖北曾侯乙墓考古现场)

  对于文物来说呢?是好事还是坏事?

  如果是金属器,比如青铜,全泡就不怕,半干半湿则氧化的太快,就什么也剩不下了。

  如果是漆器,就是一件好事情。考古界有句话,叫“干千年 湿千年 不干不湿只半年”,描述的就是漆器的保存环境,水坑能有效隔绝空气,所以我们今天跨越2000多年,还是依然能看到完美的花纹和色彩,这是漆器的特点造成的。

  棺椁,往往是一个墓葬里面最大的漆器。而且还隐含诸多历史信息,比如天文、星象的图录,比如神仙崇拜的神像,再比如繁复华丽的绘画花纹。

  


  (腐朽的金丝楠棺木)

  总体来说,南方气候适宜,而且材料充足,所以漆器得到了很大发展,而适宜的墓葬湿度环境,又为我们保留了不少精品,屡见出土就再正常不过。

  北方由于材料不足,在总量上本来就不多;且气候条件变化太快,冬天寒冷干燥,夏天多雨湿润,墓葬的保存环境就不是那么好。一冷一热,木材的胎体容易胀缩,因此残片较多,完整保存的少。

  


  (杉木的纹理结构)

  大型漆器修复的难度很高,长埋地下,饱水含水率严重的能达到2000%,木材密度下降 尺寸变形,强度严重下降,过去一个曾侯乙墓外棺的脱水工作,竟然足足耗去7年的光阴,简直不可想象。

  众多精美的石棺椁:

  


  但是北方人发现了石刻、砖雕、陶俑等样式丰富的艺术载体,让我们不仅仅通过棺椁也能了解彼时的信息,是古人的聪明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文史百科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