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玄武门杀了亲兄弟,为什么还能赢得民心?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李世民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昏淫无道,国家饱受灾难,百姓民不聊生,国家人口户数坠减,李世民执政之后首要的就是以史为鉴,以隋朝灭忙的教训为戒,时时刻刻盯着自身,并鼓励文武百官积极进谏,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下,国家逐渐稳定下来,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image.png

  到了大唐盛世贞观年间,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祥和之气,可以说,这与唐太宗李世民本人的性格跟其当了皇帝后的一些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后世学者研究过李世民的戎马一生,他本人对自己也有着客观的评价。其中,两段评价非常出名,表达了李世民对待人才和外族的态度。所以说,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是与其心胸之广有关系的,李世民的成功治世,也经常被后人评说学习。

  首先我们以两段李世民的自我评价,以简述他的治国之法。

  贞观九年,李世民自述:凡乱世称帝之人,大多数都在四十岁以上。而我本人,十八岁起兵,二十岁就平定了天下,二十九岁我就当了皇帝,所以,从年龄角度看,我胜过古人不少。但是,我年轻时候忙着打仗没时间读书,登基后,我书不离手深知高台教化的深意,以及,为君做政事的法则。多年间,天下太平,子孙孝顺,臣子衷心,所以,从文治层面来看,我也超过了古人。做出这样多的丰功伟绩,当然,是要谨慎做事从一而终的。

  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对臣子说:古代的君王虽然能平定华夏,但是,却不能征服周边的民族。我的才能虽然比不上古人,但是,创下的丰功伟绩确实是大大超越前人的,这其中的道理我不懂,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image.png

  李世民其实给大家一个机会,来“歌功颂德”他的成绩。但是,在场的臣子,其脑子却没转过来,李世民自己则总结道:我有这样的成绩,其原因主要有五点:

  第一,古代帝王多嫉妒比自己强的人才,可是,我看到臣子身上有优点,我会仿佛像是自己也具备这些优点一样的高兴。

  第二,臣子的品行能力差异化比较大,我没有一概论之,我更看重的是臣子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

  第三,身为皇帝看到贤能之人就想拉拢,品格不好的就想放弃。我不一样,对于有缺点的人我会给予更多宽容,对待贤能之士也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随缘态度。

  第四,很多皇帝不喜欢听正直之士的“直言建议”,觉得不中听,公开砍头或者暗中陷害的例子不在少数。我尊重正直人士,这就仿佛良药苦口一般,我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更没有罢黜过任何一位正直之人。

  第五,自古君王看重中原人士,而我对外民族也是一样的看重。我和外民族的关系仿佛是父母对子女一般,一碗水端平,均加爱护,这也是我能做到这些功绩的五点原因。

  随后,他还对褚遂良说:你做过本朝的史官,我说的这五条理由是不是句句在点子上?褚遂良答复,您创立下的丰功伟绩多到数不过来,您只列举这五条建树,可真的是太谦虚了。

  其次,贞观年间的执法标准,严重以李世民的意志为转移。

  贞观五年,李好德散布敏感话题,李世民下诏书彻查。大理寺张大人知道李氏精神有病,依法不追究法律责任。但是,有一位官员却说:李好德哥哥时任相州地方官,他散布的言论都出自哥哥的意思。而大理寺张大人庇护他们,定是一伙反贼。李世平非常愤怒,下旨砍了张大人的脑袋,虽然,后来也有悔意,但是,影响恶劣比前一案更甚。自大理寺张蕴古案件发酵后,法律界官员有意加重对犯人的量刑和处罚,因为,张大人的例子告诉大家,判重了没事、判轻了怕是要被连累入案。

  李世民针对此类现象询问刘德威:原因何在?结果却被告知:是皇帝的责任。臣子执法严厉或宽松都是看皇帝的脸色行事,法律官员们为自保,遇到案子就加重对犯人的处罚,以证实自己的“清白”,就是怕受连累。而这个案子也说明:当时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处罚好恶以及程度深浅全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

image.png

  贞观二十年,有人控告刑部尚书张亮养干儿子五百人,并于江湖术士有密切交往,种种迹象表明张亮意图谋反。李世民知道后非常重视,委任马周前去调查,回报说:证据不足以证明张亮想谋反。但是,朝内除了马周和刑部李道裕信任张亮外,李世民以及群臣却不这么认为,而后,处死了张亮。刑部二把手位子一直空缺,候选人都没入李世民的眼。想让李道裕出任刑部官职,不由得联想到张亮一案,当时,确实没有明确的谋反证明,对此心生悔意,可是,也于事无补了。

  虽然,李世民不能避免旧时帝王任意操纵权力和司法的毛病,不可能对正直之士“未尝黜责一人”,对于过失勇于承认并纠正过错,个人言行举止也有所克制,公开表示悔意,这一点来说:李世民的做法也不是一般君王可以做到的。

  有人说李世民杀害兄弟逼父退位,手段残忍不是一位明君。但在我看来李世民首先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军事天才,他在从军期间的所有军事选择上面从未失误过,亲身冲锋陷阵,不避艰险。同时他也是一名从谏如流的明君,在历史上能够接受别人批评意见,并且能够及时改正的君王少之又少。魏征坚持了一生谏言,并且言辞激烈态度直接不给李世民面子,但是李世民全部欣然接受。李世民因“玄武门之变”逼父让位,杀死兄弟方式得到政权,他这种方式把政变的危害缩到了最小。他虽杀害了兄弟,逼父退位,但同时没有波及到百姓,没有搞乱政权乱杀朝廷大臣。从以上几点也就不难说明为什么他杀害兄弟逼父退位也能得到百姓爱到,收到后世帝王推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 李世民一生犯过的错误探析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帝王,在其一生中也犯..

    李世民一生犯过的错误探析
  • 李世民敢造反,朱棣为何却不敢?

      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和朱棣都是极具传奇色彩的帝王。然而,在对待皇位继承的问题上,两人的选择却截然不同。李世民在父亲李渊还在世时便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成功夺得..

    李世民敢造反,朱棣为何却不敢?
  • 李世民逝世后,武则天为何能带发修行?

      在唐朝初期,一段关于武则天在李世民逝世后的特殊经历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李世民的才人,武则天在李世民去世后,按照宫规本应前往感业寺出家为尼。然而,令人不解的..

    李世民逝世后,武则天为何能带发修行?
  • 武则天:从李治宠爱到李世民冷落的背后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女性,她不仅以才华和智慧著称,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然而,在武则天的宫廷生涯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她得到..

    武则天:从李治宠爱到李世民冷落的背后原因
  • 同样夺位,朱棣与李世民名声差异探析

      在中国历史上,皇位更迭往往伴随着权力的斗争与血腥的冲突。其中,明成祖朱棣与唐太宗李世民都是通过非常手段夺取皇位,但两者在历史上的名声却大相径庭。  一、时..

    同样夺位,朱棣与李世民名声差异探析
  •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的交战记录

      秦王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唐太宗在即位前的封号,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邃的战略眼光著称于世。而薛举,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之一,自称“西秦霸王”,同样是一..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的交战记录
  • 李世民与朱棣:反与不反的背后动因探析

      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和朱棣都是著名的皇子,且都曾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展现出强烈的意愿和行动。然而,李世民敢于发动玄武门之变,反对其父李渊并成功登基;相比之下,..

    李世民与朱棣:反与不反的背后动因探析
  • 李世民:兼具汉族血脉与鲜卑影响的杰出帝王

      李世民,作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深邃的政治智慧以及开创的“贞观之治”而闻名于世。然而,关于他的民族身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一些讨论。那么,..

    李世民:兼具汉族血脉与鲜卑影响的杰出帝王
  • 李世民:汉族血统中的鲜卑烙印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庙号唐太宗,以其卓越的治国才能和开创的“贞观之治”而名垂青史。然而,关于他的民族归属问题,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争议。那么,李世民究竟是..

    李世民:汉族血统中的鲜卑烙印
  • 李世民:汉族血统中的鲜卑烙印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庙号唐太宗,以其卓越的治国才能和开创的“贞观之治”而名垂青史。然而,关于他的民族归属问题,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争议。那么,李世民究竟是..

    李世民:汉族血统中的鲜卑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