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是怎么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立威的?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孙权初掌江东,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立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孙策病逝之时,江东局势并不稳定,这在《三国志吴主传》的记载中足可窥见:“奸宄竞逐,豺狼满道”、“ 深险之地犹未尽从”、“ 未有君臣之固”,短短的几句话,就把当时的主要问题概括的一清二楚。孙权在这样的情况下接掌大位,必然也就不会那么平顺。

  根据《江表传》中的记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权上任之后,“术不肯事权。”这里的“术”,指的是李术;“不肯事权”意思就是:不服从孙权的管理。这个李术是谁呢?“初策表用李术为庐江太守。”也就是说:李术是孙策早先手下的一员大将,平定庐州之后,任命其为庐州太守。“给兵三千人以守皖”,这句话也说明,这个李术绝不是一个泛泛之辈。在孙策起兵之初,也是身经百战,立下过汗马功劳,并且还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要不然孙策也不会给他3000兵马,让他独守皖城。

image.png

  从李术的经历来看,孙策曾经对他十分信任和重视,那么为什么孙权刚刚接位,他就要反了呢?这个按照历史的规律可以理解为:一朝天子,一朝臣。

  孙策的地位是靠着一拳一脚硬闯出来的,从起兵到平定江东诸郡,每一寸土地都是用命搏回来的。李术早年跟着孙策,共同经历过血雨腥风,自然对孙策是心服口服。而孙权则完全不同,他的地位是从孙策手里面接过来的,政绩不突出,军功也不足,所以,李术要反的理由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不服。这件事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应出当时的江东局势很不稳定。“多纳其亡叛”,这句话说明当时要反叛的人还不在少数,李术只能算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那么孙权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呢?

  在《江表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权移书求索。”意思是:孙权给李术写了一封信,让他把那些前去投靠的反叛人士全部绑送到吴郡。有人可能觉得孙权这是多此一举,明知道李术有反叛自立之心,还写信让他交人。其实这正好反映出了孙权的聪明之处,古代人讲究“师出有名”。接位之初,面对这样的挑衅,避无可避的情况下,既然要出兵“征讨不服者”,为什么不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呢?

  李术的回复也很配合:“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这就等于说是给了孙权一个出师的理由。不过,孙权接下里并没有急于出兵,而是又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传达了两层含义:一、李术罪大恶极,触犯汉制,私自把曾经举荐我的扬州刺史严象给杀了,“宜速诛灭,以惩丑类”;二、今欲起兵征讨此恶贼,为朝廷除害,为严刺史报仇,李术兵败如果向你求援,“勿复听受”。在信的结尾,还不忘把曹操给好好的吹捧了一番。在这封信里,孙权始终是站在一个公立的角度,一切为了朝廷和大汉制度,丝毫没有体现出任何为了自己而战的信息。

image.png

  另外,信中提及的严象,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中记载,当时曹操了为了稳住孙策,“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孙权的此次征讨行为,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曹操。他在这一系列的操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稳、机智和分析能力,跟一个19岁的少年形象是不太符合的。这也说明,孙权在孙策早年安排的磨练中,确实是学到了很多东西。

  一切准备停当,孙权开始了他接掌江东以来,亲自指挥的第一次军事讨伐行动。这次行动对他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赢了,他可以凭此立威、站稳脚跟,但是如果输了,那以后在江东也许就永无出头之日了,所以他对这一仗非常重视。

  据《吴书》中记载:“孙韶从权讨李术,术破,拜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三国志嫔妃传》中记载:“琨以督军中郎将领兵,从破庐江太守李术,封广德侯,迁平虏将军。”从这两份记载中可以看出:孙权此次出征,所带的两位将军都是宗亲成员。这主要是因为:在开疆扩土之初,家族成员往往有更强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从孙权所带的将军来看,也足可见他对此次行动的重视程度。

image.png

  据《江表传》中的记载:孙权大军到达皖城之后围而不攻,果然如他之前所料,“术闭门自守,求救于曹公。”曹操没有出兵救援,最后皖城粮草殆尽,“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余人。”虽然史料中对孙权征讨李术的整个过程描述得非常简单,但是从中足以看出孙权在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于他所处的年龄段来说,还是非常突出的。而征讨李术也是他接掌江东之后的,在军事上的立威的第一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风云人物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