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为什么没有人亡政息,反而继续发扬光大?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商鞅变法为什么没有人亡政息,反而继续发扬光大?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公元前338年,商鞅被迫以一种极其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但他的变法却被保留了下来。凭借着这套变法,秦国越打越强,终于蚕食六国,并吞八荒,完成了天下一统的大业。

  那么,为什么商鞅变法没有像历史上大部分改革那样人亡政息,而是继续发扬光大了呢?从商鞅被车裂到秦国统一全国,相隔百年,为什么其他诸侯国不能效法商鞅变法以图自强呢?

  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image.png

  图 影视剧中的商鞅形象

  秦国能够对外保持极强的攻势,主要依靠的是军功爵制,这是商鞅变法中非常外显的一部分。

  简单的说,就是秦国的士兵每砍下敌军一个人头,官府就赏给他1级爵位、1倾田产、9亩宅基地、1个奴仆,军功爵位共有十八级(秦始皇时增加到二十级),达到五级及以上就能成为军官。

image.png

  因为军功爵制的存在,秦兵在战争中积极性极高,甚至出现了腰间别着人头在战场上冲杀的场面,因而也有了“虎狼之秦”的威名。

  六国畏秦如虎,但他们如果要效法商鞅变法特别是秦式的军功爵制,却是一件极困难的事。因为当时的六国都面临着一个几乎无解的难题:无地可分。

  如果没有土地,爵位就只是一张口头支票。而商鞅变法,通过一系列配套改革,将这种承诺落到了实处。

  当时的秦国,内忧外患,改革图强的呼声极高。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第一年就以强势手段重新划分了国内宗室公卿官吏的土地,所依据的就是首发先声的军功爵制。

image.png

  图 秦孝公与商鞅

  此举显然极大损害了国内的即得势力,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商鞅变法,高潮时一度发展到数千人到宫门外情愿,废新法,驱商鞅!

  然而秦孝公却不为所动,坚决支持商鞅变法,并把这些宗族豪强都迁到了边城(可见当时秦国的君权已经十分强大)。甚至于,还规定了宗族子弟没有军功将会被除籍的严酷制度。

  如果变法仅止于此,那么秦孝公死后,变法必然会夭折,那些被损害了的人必然疯狂反扑,商鞅岂止于车裂,其变法也必然立时崩坏。

image.png

  图 商鞅之死

  许小年在《成功的改革和失败的改革》中提出改革的两种类型:突破性改革和修补型改革。修补型改革最终都失败了,能够成事的只有突破性改革,因为它实现了新老势力双赢的结果。

  商鞅变法就是一种突破性改革。

  在打压了第一轮反对浪潮后,秦国又通过一系列对外战争,让一大批新的军功贵族冒出(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旧贵族的合作势力)。秦孝公迁都咸阳后,又进一步推行新的土地制度(“废井田,开阡陌”即土地私有化)、新的行政制度(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编订户口,革除戎狄风俗(大家族群居改为小家庭单独立户)。在制度上保证了国家财税的充足,也为军功爵制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通过一个个小家庭户口征税和征兵,又通过战争不断收进土地,再按军功爵制分配土地,让更多小家庭涌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运转的闭环。

  秦国在百年统一战争中屡屡受挫,却打不垮,打不弱,反而越战越强,诚然与秦国有崤山天险的地缘优势有关,也与六国无法真正同心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有秦国这套耐力极强的制度。

image.png

  图 秦孝公

  当然靠战功获得土地不可能毫无限制,因为土地总有分完的时候。于是秦国又规定,军功爵达到九级以上就不再轻易授予土地,而是改用税邑的方式补偿。土地有极限,财富无尽头。

  通过这一系列改革,秦国才真正实现了强势崛起。而随着时间推移,原先旧贵族势力也完成了转变,适者生存,强者更强,他们中有的甚至还通过军功取得了比之前更显赫的地位。

  到最后,秦国举国上下都成了变法的受益人,那么又有谁还会去反对它呢?

image.png

  商鞅之死,实是人们对其个人在变法过程中“刻薄少恩”的愤恨,而不是对其变法的清算。史载,商鞅死,“秦人不怜”。

  那么,六国为什么没有借鉴秦国的变法经验呢?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不能。

  六国的情况各有不同,虽然他们中也有的推行了郡县制、类军公爵制等制度,但土地制度一直没能得到有效解决,这从根本上限制了六国无法复制商鞅变法的成功经验。

  战国前期曾称霸一时的魏国,其所施行的“魏武卒”制度也是一种按军功授田的制度,但获益的对象仅限于“魏武卒”,也就是军中的精英部队而已。更何况,随着魏王的滥赏(曾一次性赏赐了八千倾土地给几个贵族,而当时一倾土地就足以养活一家人了)和军事上的节节败退,最终连这种不完全的制度都无法维持,更何况秦国那种全民都能获田的制度了。

image.png

  图 魏惠王时魏国衰落

  其他几国,南边的楚国军政长期被昭、景、屈、项等世家大族把持,君主集权程度是六国中最低的。楚国要借鉴推动商鞅变法,很可能连第一步都走不出去。

  东边的齐国,虽有稷下学宫这样的学术中心,但军政也被田氏贵族垄断,要撼动这颗枝叶繁茂的大树太难了。何况齐鲁文化也与秦国截然不同,比如齐鲁对工商业的态度,就和商鞅的重农抑商背道而驰。

  韩、燕两国,实力最为羸弱。韩国最倒霉,四周都被强国环绕,谁都能来插一脚,根本无力推动改革。燕国倒是有改革称雄的决心,但可惜长期被赵国如虐狗般吊打,而且内乱不断,燕昭王之后,内政更是趋于保守。

  与秦国军政最为接近的是赵国,但在土地政策上,赵国和列国一样都趋向于优先满足贵族阶层的需求,最终导致其耐力不足。而在军事上又总是喜欢在关键时刻以宗室代替大将(赵括代廉颇、赵葱代李牧),错失了一次次大的机会,终于在秦赵争锋中败下阵来。

image.png

  归结起来一句话,六国因土地政策的不同,导致了他们无法效法秦国的商鞅变法,这是根源。其他因为国内外形势、地缘、执政理念和机遇的各种不同,导致他们没有效法商鞅,则是外因。

  六国除韩、燕以外,魏、楚、齐、赵都曾称雄一时,但最终衰落,被后起的秦国吞灭,不得不说,商鞅变法的不可复制性,是其中一大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