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的长子战功赫赫,为什么没当上继承人?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都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偶尔会有一些因为君王的个人喜好而非嫡长子继承皇位。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他们为了稳定,往往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忠实拥护者,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在长子朱标去世后,他没有选择他最喜欢的燕王朱棣做太子,而是直接选择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储君。

image.png

  所以开国皇帝往往不会因为个人喜好来选择继承人。但是也并非没有例外,例如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选择的继承人皇太极。大家都知道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那努尔哈赤的长子呢?他为什么没有选择他的长子为继承人呢。努尔哈赤的长子名叫褚英,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褚英十八岁。

  作为努尔哈赤的长子,这年他第一次率兵出征东海女真安楚拉库路,获得的战绩是成功兼并二十多个小部落。九年后,褚英跟随叔叔舒尔哈齐等前往蜚悠城收编归顺的策穆特黑所部,在乌碣岩遭遇乌拉部落布占泰率领的一万兵马拦截。战斗打响了,舒尔哈齐率部将常书和纳齐布作壁上观,褚英与弟弟代善冲锋陷阵,最终以少胜多,拿下了乌拉部落。

  由此努尔哈赤愈发器重这位长子,褚英也在二十九岁这年,如愿以偿获得了国事处置权。努尔哈赤这是默认褚英为自己的接班人了,同时也是对自己长子的信任和回报。努尔哈赤的事业方兴未艾,极需得力后人,而褚英无疑是上佳人选。就在大家都认为褚英可以成功接班的同时,矛盾就此展开。

  有九个人对褚英说“不”,他们是努尔哈赤的四个子侄,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还有金国“五大臣”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安费扬古、扈尔汉。这九个人是后金的顶梁柱,他们同时对褚英说“不”。这意味着努尔哈赤选储的失败,一旦他百年之后,褚英与他们九个人的火拼将无法避免。

image.png

  世事为何如此纠结?努尔哈赤不解了,他不明白,骁勇多谋、战功赫赫的褚英怎么会这么招人恨?是他努尔哈赤错了还是褚英错了?亦或是“四贝勒五大臣”错了?他必须要一个答案。答案很快出来——褚英心胸狭窄,不能容人。尽管父亲努尔哈赤已经默认他为接班人了,可褚英还是不放心。

  担心他们不服从自己,担心他们会反叛,或者在将来的某一时间反叛。为了未雨绸缪,褚英做了以下工作:强迫他的四个弟弟(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向自己发誓“不得违抗兄长的话,更不许将兄长所说的话告诉父汗”。另外,褚英还告诫这九个人:“凡与我不友善的弟弟们以及对我不好的大臣,待我坐上汗位以后,均将之处死。”

image.png

  这是警告也是恐吓,但对褚英来说,效果适得其反,因为九人团结如一人了,发誓要将他扳倒。他们将褚英的所作所为告诉努尔哈赤,表示这样的人,绝不能做王朝今后的掌舵人。努尔哈赤也觉得褚英不适合做掌舵人,一个掌舵人可以没有能力,但绝不能没有胸怀。再说,从领导艺术角度而言,褚英也太不明智了,上来就打倒一大片。

  把自己推到孤家寡人的地步,做人不可以这样没有策略,更不可以这样没有亲情。随后努尔哈赤毅然决然将褚英废黯,如果褚英不再有非分之想的话,事情走到这还构不成悲剧。可是一个心胸狭窄者的悲剧就在于任何时刻都心胸狭窄,甚至身处逆境时还变本加厉。在被父亲努尔哈赤废黜后,褚英下了这样一件事。

  诅咒出征的父亲、四个兄弟及五大臣,并且在纸上写下咒语,对着天地焚烧。褚英还扬言:“吾兵出征,愿其败于乌拉,战败之时,吾不许父汗及诸弟入城!”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希望父亲率领的出征之师被击败,击败后,他将不许被击败的父亲及弟弟们入城!褚英的所作所为确实令人不齿,而努尔哈赤毫无疑问震怒了。

  震怒之后他将褚英关入了牢中,并且一关就是两年多时间。让这个逆子面壁思过,也让自己找到一个最佳处置方法。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八月二十二日,努尔哈赤找到了他要的方法。这一年他五十七岁,褚英三十六岁。在处死亲弟弟舒尔哈齐四年后,努尔哈赤,这个已然变得苍凉的老人将自己的长子也送上了不归路。

  努尔哈赤也曾经想过是否原谅这位南征北战、功勋卓著的心胸狭窄者。毕竟他们是父子,毕竟褚英也是一念之差,但是努尔哈赤的心硬了。在“你不仁,我也可以不义”的逻辑下,努尔哈赤在权力与亲情之间做出决绝的选择,如果亲弟弟可以去死,那么亲儿子为什么不能死。

  更何况在未来,如果褚英还活着,毫无疑问将是“四贝勒”“五大臣”的死敌,是金国动乱之源。所以褚英必须死,这是努尔哈赤送自己儿子上路之前,最能说服自己的理由。只是没有人知道,这个令人生畏的老者是不是还有一丝私心杂念掺杂其中,不为世人所知。

  努尔哈赤的王朝就这样在血泪中日益丰满,而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也在悄然间走向杀伐决断,在伟业与功利之间找不到一个清楚的边界。毫无疑问,努尔哈赤是个令人生畏的强权人物,但又让世人产生了些许怜悯之情,毕竟这个人在得到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