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清朝名不正言不顺的皇太后是谁?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康慈皇太后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一 博尔济吉特氏是道光帝的静皇贵妃,遥居宫中妃嫔之首,孝全皇后死后,她摄行六宫整整十..
曾懿,字伯渊,又名朗秋。清咸丰二年(1852)出生于四川华阳县(今属成都市)一个官绅家庭。十岁时其父曾咏卒于江西鄙阳任所,其母左锡嘉带着子女返回了四川老家。为了让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左锡嘉把家搬到了成都城附近的浣花溪一带,这个新家和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故居近在咫尺。在左锡嘉淳淳教诲下,曾懿自幼研读经史,擅长丹青、文辞。许多患者由于医治无效而丧生。曾懿既怜乡民之无辜,更恨庸医不识寒温,泥执古方之无能,乃废寝忘食地苦读家藏医药典籍,上始汉、唐,下迄清末,凡精辟之论述,严谨之方剂,都一一摘录下来,悉心钻研。
个人观点
曾懿作为一个自学成才的医生,在医学理论上并不执一家之言。她认为:汉代张仲景固为医中之圣,其所著《伤寒论》,后世医家奉为圭皋,不无道理。金元四家也各布胜处,当为效法。主张今之业医者不可一概泥于古方古法,而应“潜心体察,掇其精英,摘其所偏,自能豁然贯通,变化无穷”。如此,方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由于她目睹瘟疫肆虐,荼毒乡民之惨状,故对叶天士、吴鞠通等瘟病学家甚为推崇,认为这些医家“皆能运化古方,以治今人之病。”她尤服膺吴氏之《瘟病条辩》,称此书“妙在顾人津液,不专攻伐。”并说“懿身经四次温症,得以转危为安,皆得力于斯书这居多”。
辨证相当仔细
曾懿辨证是相当仔细的,比如治疗瘟病,她不单重视瘟病伤津,而且也考虑到病后伤阳(气)。她指出:瘟病愈后,面色萎黄,舌淡,不欲饮水,不食,阳气虚也,小建中汤主之。“温热病毒之邪属火、属阳,伤阴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但病后阳虚却往往被医生忽视。由此可见,曾懿对瘟病治疗的认识是很全面的。
曾懿运用成方,并不拘于原书所规定的主治条文,常扩大其应用范围。如《金匮要略》之葶苈大枣泻肺汤,本治“痰水壅肺,喘不得卧,或支饮不得息”。而曾懿却谓“此方(对)湿、饮、腰肋疼不可忍等症有其效”。并举例说:“外子酒湿黄疸,每必先右肋痛且肢冷,医用辛温服少许更甚,服此方即愈,此经验良方也”。曾懿往往自己配制方药,用药十分精当,配合非常巧妙,有的还是亲身经历过。比如她32岁时,曾得了阴症喉痹,十分危险,她将上桂心、炮姜、甘草各1.5克,放入茶碗中,用开水冲入,又将有药的茶碗隔水蒸后,将茶碗中的药含上一口,慢慢咽下,总算脱离了危险。后来她就用这个方子治好了不少病人。
重视民间经验
曾懿十分重视民间经验。她在院北某地听到一个士兵说,以前他从军到一个地方,得了噎病,能饮不能食,一点办法也没有。过了数日,他到一个集市游荡,走得口渴,又没有茶水可买。只见一个小贩,用一大锅煮鸡十几只现卖、这个士兵实在口渴得厉害,就与小贩协商,买了点锅中鸡汁饮以解渴。不料这鸡汁又浓又鲜,食下即到了下焦,不象从前饮水进食,往往阻于上焦而不入。于是,此兵就连买几大碗鸡汁饮服。以后他常用鸡汤煮粥作为主要饮食,胃膈渐开,毛病也慢慢好了。言者无心,闻者有意。曾懿听了以后,用心记住,以后凡遇到这类噎膈症,她就用浓鸡汁,略加姜汁治之,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曾懿生活在晚清,时西风东渐,不少守旧者对西方医学知识尚不认识,一味反对。然曾懿却能广收博采,加以利用。她常告诉病人要“节劳以保脑力”,“时吸新鲜空气以保肺”,还要加强“运动使血烙(脉)流通”等,尤其是对妇女,她认为“昔者女人,幽囚深闺之中,不能散闷于外,非但中怀郁结不舒,即空气亦不流通,多病之由,职是故也”。可见,曾懿的思想是较为进步的。
曾懿二十岁与江南才士袁学昌(号幼安)结为连理。袁为江苏武进人,才学出众,曾懿与之结合后,曾宦游闽、皖、浙、赣等省凡二十余年,其间夫妻间朝夕讲求,风雅唱和,使曾懿在文学和医学方面皆有长进。
著书成就
医学篇
她不忘当初学医之艰难,决心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告诉后来者,乃发奋著述。终于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她五十四
岁时,著成《医学篇》,并于次年在湖南长沙刻板问世。《医学篇》一共有两册,是木刻本。上册共4卷。第一卷有脉论、舌色论、温病、伤风,伤寒病论等,第二卷为温病传入中焦治法,第三卷为温病传入下焦治法,第四卷为伤寒治法。下册也有4卷,第一卷为杂病,第二卷为妇科,第三卷为小儿科,第四卷为外科。书中将伤寒、瘟病两类疾病的病情及治法详加辨析,分为数章加以介绍。并将《瘟病条辩》、《温热经纬》诸书各方,摘录成帖,明澈显要,使人一目了然。曾懿曾得过四次温病,全赖著名温病医家吴鞠通的理论指导方转危为安。因此,她十分崇拜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在她自己的著作中很多地方都采用吴鞠通的学说和医方。她又将生平经历医效古方、时方及自制诸方,选其灵验素著者,分成伤寒、瘟病、杂症、妇科、幼科、外科等类,一并附于书中,使学者能从中获益,不致受庸医之误。是书出后,不胫而走,医者甚为重视。1933年,苏州国医书社将该书重辑为《诊病要诀》、《杂病秘笈》、《幼科指迷》、《寒温指迷》、《妇科良方》、《外科纂要》6种,名为《曾女士医学全书》(六种)铅印发行,使该书之流传更广,影响更大。
女学篇
曾懿在完成《医学篇》之后,接着又完成了《女学篇》和《中馈录》各一卷。《女学篇》是曾懿与袁幼安宦游东南诸省,目睹清王朝腐败无能,西洋列强“夹我属国,踞我港湾,攘我主权,干我内政”的社会状况,为救国图强而力倡女学之作。曾懿认为,国家兴亡,首在教育,而占四万万人口半数的“陶融女子,还以读书明理为第一”。在《女学篇》中,曾懿提出了女学教育的三项主张。一是“教育子女,各尽义务,所以培植国民之基础”。二是“勤俭劳苦,家给人足,所以筹划家政之根本”。再就是“医学卫生,以保康强,所以强大种族之原理”。虽然曾懿提倡的女学并非救国救民之良策,但她关心国事,忧国忧民的思想在当时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中馈录
《中馈录》具有家政学的性质。曾懿在《中馈录》中明确地提出,她写此书的目的和意义。她认为:“昔藻咏于《国风》,羹汤调于新妇。古之贤媛淑女,无有不娴于中馈者。”她为了使新妇和尚未进入烹饪门庭的新手都来提高自己业务素质,“兹将应习食物制造各法笔之书。”其目的,“庶使学者有所依归,转相效傲,实行中馈之职务。” 《中馈录》集中地介绍了江南一带民间常用食品的制作方法和保藏方法,详细的记载了:宣威火腿、香肠、肉松、鱼松、五香熏鱼、风鱼、醉蟹、皮蛋、糟蛋、辣豆瓣、豆鼓、腐乳、酱油、泡盐菜、冬菜、甜醪酒、酥月饼等20种常见的食品制作方法。在制作过程中如何选择主料、配料份量,各种佐料的配用、操作方法,以及制作适宜和不适宜的季节、注意事项等,都阐述得极为周到、详细、具体,且简便易行。中国商业出版社将《中馈录》列入《中国烹饪古籍丛刊》编排出版,并指出该书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至今仍为人们采用。
总结
《医学篇》、《女学篇》、《中馈录》三书虽然内容有所不同,但因皆出自女医家之手,故清光绪32年木刻时,其子袁励准取曾懿之书斋名将上述著作合辑为《古欢室全集》刊印于世。其子袁励准为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现“新华门”匾额为其亲笔手书。
1907年以后,曾懿随其夫入京,晚年仍为人诊病,暇则以诗、画自娱。1927年冬,曾懿卒于北京,时年75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康慈皇太后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一 博尔济吉特氏是道光帝的静皇贵妃,遥居宫中妃嫔之首,孝全皇后死后,她摄行六宫整整十..
张璐(1617-1699),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是清初著名医家,著有《医通》十六卷,名重一时,有“国手”之誉,与喻嘉言、吴谦..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李卫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在古代,卖官鬻爵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特别是在清朝,这已经成了朝廷的一种“创收”办法。当然了,一般的“捐官儿..
提到清末满族权贵,人们往往将他们同昏庸无能、骄奢淫逸联想到一起。其实他们并非个个都是酒囊饭袋,端方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晚清名士郑孝胥曾如此品评清末重臣:..
故宫博物院收藏五幅标注“状元”、“榜眼”字样的年轻女子照片。若按现在的审美标准,她们虽然不一定都能称作美人,却也相貌端庄,衣着时尚,颇有几分明星的“范儿”..
每当一提起爱新觉罗·岳乐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满清,是一个马背上得天下的民族。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依靠..
大家好,我是趣历史小编,说起岳钟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岳钟琪被捕,绝不是因他兵败,而是因他汉人的身份。 说到岳钟琪的结局,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
对清朝无名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纵观中华文明五千年之历史,大清王朝享国267年,绝对算是比较长命的一个统一王朝。从..
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名将阿桂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历史上的刘墉与纪晓岚虽然是一代名臣、忠臣,不屑与和珅同流合污,但与..
鸦片战争之前,杨芳乃大清上下公认的名将。彼时,盛世早结束,衰世已开端。靠溜须拍马、吹拉弹唱当上将军者,屡见不鲜,但杨芳不在此列。他是靠过硬战功,步步升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