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有多大的面积?太和殿的建筑设计是怎样的?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太和殿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太和殿:十五世纪的国家礼堂

  进入太和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太和殿。

  太和殿始建于永乐元年,原名奉天殿。奉天是根据儒家的天命论,说成皇帝是奉天之命来统治人民的,所以称为天子。因而古代有所谓传国玺作为对人民进行统治压迫的印信,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明代中叶嘉靖朝重建时改名皇极殿。表达了皇建无极永远统治的愿望。17世纪清代改名太和殿,“太和”二字出自《周易》,意为在天道的主宰下,阴阳和合,太和元气常运不息,万物和谐共存。其意又是万年和顺、国泰民安。

  建好后,太和殿在永乐、嘉靖、万历、崇祯年间经历过三次火灾和一次兵灾。清顺治年间重建后改称太和殿,康熙年间将太和殿由9间改建为11间。它是宫殿中等级最高的四大坡庑殿顶。由地平至屋脊高35.05米,横广63.96米,面宽九间,左右各有一夹室,外面不设门。进深五间,深37.2米,殿内净面积3380平方米。天花板下净高14.4米。按四柱之中空间为一间计算,共由五十五间组成的大殿堂,由七十二根柱子支撑。

image.png

  太和殿内的主要陈设是皇帝的宝座。宝座通体雕以金龙,椅后为雕龙金漆七扇屏风。宝座上方藻井中的龙俯首向下;两侧6根金柱上6条龙的头朝向中间,所有的龙都围绕着宝座,焦点正在宝座之中的皇帝身上,正所谓“时乘六龙,以御天也”。座下为须弥座式地平床,地平床上铺以地毯,正南三出陛,东西各一出陛,陛间陈设香炉。宝座前设脚踏及香筒、角端、仙鹤、宝象等。

  太和殿宝座原为明代遗物,清朝皇帝一直沿用。袁世凯在太和殿举行大总统就职典礼时去掉宝座,换成西式靠背座椅。解放后有关专家在库房内发现宝座残件,经一年多的研究修复,恢复了宝座原貌。

  太和殿由72根巨柱支撑,66根大红漆柱分布两侧,6根沥粉贴金蟠龙金柱分列宝座两旁。殿内顶棚全是金龙图案的井口天花,正中有口衔宝珠的浮雕蟠龙藻井。

  藻井又称天井、龙井等。太和殿的藻井上圆下方,深1.8米,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最下层是方井,中层为八角形,上部为圆形。井内中心雕蟠龙俯首下视,龙口衔宝珠,人称宝珠为轩辕镜,以示下面宝座上的皇帝为轩辕子孙正统嫡脉。

  太和殿为重檐庑殿顶,是宫殿建筑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太和殿正脊上两头的琉璃构件叫大吻,也叫正吻、鸱吻、龙吻,吻上的龙形有镇火之意。除了装饰性,它的实用功能是吞住正脊和垂脊的交会处,以防风雨侵蚀。太和殿的大吻高3.4米,宽2.68米,厚0.52米,重约4.3吨,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

image.png

  太和殿殿顶四面坡的筒子瓦上镶有琉璃帽钉两排。垂脊上装有脊兽10只,它们分别是龙、凤、狮、海马、天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脊兽前是骑风仙人。脊兽和帽钉既有装饰性也有实用性,它们起着固定屋顶琉璃瓦的作用。

  古代哲匠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结合实际创造出各种水兽飞禽等艺术形象,于是逐渐形成“龙吻”以及各种脊兽,成为建筑艺术品。但封建统治者却从劳动人民手中霸占垄断了艺术创造,使它成为封建统治者的独享物品,而且在吻兽脊的形状、数目、大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同时对建筑物的开间、尺寸、结构以及形状、砖瓦种类、台基高低等等,都按封建社会的等级而有所区别。太和殿的十一个脊兽是最多的数目,也是最大的尺寸,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阶级性的具体表现。

  这些装饰性的屋顶覆件都是麟类、羽毛类和兽类,而且又是自古以来传说中的稀有动物。帝王宫殿用这些传说中的动物形象,塑造成立体的琉璃瓦件,好像是拱卫着宫殿。皇帝自称“真命天子”,并称天下一统,奄有四海珍禽异兽齐集来朝。如传说中龙为麟虫之长,形体能长短变化。

  古书《易经》有“飞龙在天”的话,象征最高统治者。其后封建王朝各代均以龙为至尊。在帝王宫殿上则以龙的图案为主题。明清两代统治者对于这些琉璃塑造的珍奇神灵视为至尊。尤其是龙吻,一吻制成,在安装之前要派品级至高的大臣赶赴窑厂迎接,在安装时还要焚香,行跪拜仪式。

  太和殿须弥座共三层,又称三台,其台心高8.13米,边缘高7.12米,落差1米。须弥座既可使建筑远离地下水、通风透光,衬托了建筑的完美,又加强了排水功能。须弥座四周护以汉白玉栏板,龙风云纹望柱下有排水螭首1142只。据说下雨时1142只螭首会形成“大雨如练,小雨如注,干龙吐水”的奇观。

image.png

  从建筑设计上看,其他建筑如廊庑楼阁都匍伏在太和殿周围。长长的甬道,辽阔的庭院,再经太和门前一系列建筑的渲染和三台的衬托,使三殿成为整个皇宫的巅峰。太和殿是皇权的象征,因而这个殿堂主要是举行大朝会时用。

  太和殿是明清两代举行大朝礼的地方。每逢皇帝的生日也即万寿节、册立皇后、以及元旦、冬至等节日以及皇帝登基、大婚,还有派将出征、赐安和金殿传胪之时,都要在这里举行大典或仪式,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此外,皇帝去天坛祭祀前,要在这里阅读祝板。太和殿是象征封建政权的上层建筑,是实施封建政权的工具。虽只有每年固定的数次庆典而已,使用率是很低的,但庆典之际却异乎寻常的隆重铺张。譬如祭天坛从事人员要达万人以上。从太和殿排列的仪仗直至天安门外。至天坛沿途警跸羽林军又排列若干。

  太和殿前广场上原来陈设有品级山,以为文武百官上朝站班之用。品级山当时的位置在太和门以北御路两侧;东西各两行;每行18个,文武官员上大朝时就按品级在相应的位置上站班行礼。明朝的品级山为木质,上为云纹雕饰下有座托,牌上中间有“正(从)某品”字样。

  清代品级山改为铜质,山形,中间铸阳文“正(从)某品”字样。一般只有王公、相才能在三台上,其他官员只能在庭院,低级官员则在太和门外。在举行盛大的典礼时,金钟、玉磬齐鸣,从8米多高的三重台阶下仰视高35米的大殿,充分体现空间高低对比及建筑艺术的恢弘。这一切都是用来衬托皇帝的独尊。

  太和殿前丹陛东西两侧各有一只龙头龟和一只铜鹤,象征长寿,实为香炉。西南角有嘉量,东南角有日晷。日晷是测日影的仪器,制定历书颁发天下,名为授时;嘉量是用它制订度量衡以颁发天下,象征立法,这两样东西在一起则又象征着皇权公正平允。

  在太和殿前三层台阶间,列铜鼎18只,寓意普天之下。铜鼎其实也是香炉,建造于清乾隆年间。皇帝举行大典时,在香炉内点燃松柏枝、檀香等,青烟袅袅升起,增加神秘和威严气氛。

  太和殿东西两庑各32间,东庑正中为体仁阁,清代曾在这里举行过博学鸿词科的考试。西庑正中为弘义阁,清代是皇家银库。两庑之房是内府的银、皮、缎、衣、瓷、茶六库。

  太和殿外东西两侧各有镏金青铜太平缸两口,每口重约2吨,是用来储水防火,以及日常打扫卫生之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文史百科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