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科举状元试卷究竟长什么样?

时间: 浏览:加载中...

  自从科举制度确立以来,科举考试名列第一的称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中了状元可不得了,不但可以进入仕途,还 能青史留名。简直就是人中之龙,贵不可言。那状元的答卷是什么样子呢?大家都知道,古代科举考试没现在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那么麻烦。没有什么数学外语历史 地理化学什么的,也没有行政能力测试,就一篇文章论高下。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出个题目,限定时间,你就好好写吧!那这些状元他们都写了什么内容呢?对此 本人相当好奇。

  科举制度从隋朝创立到清末废止,时间长达近1300年。在如此长的历史中,有据可考的文武状元约 770人,但是遗憾的是这些状元的答卷绝大多数都遗失了。就像现在的高考答卷以及公务员考试答卷一样,古代的考卷也是秘密的,考试结束由政府统一保管处 理。一般人很难见到。所以现在人们也很难见到高考状元的答卷。史书典籍很少专门记录状元们的考试文章。所以,我们今天很难知道他们的作答内容和试卷的模 样。不过,万事都有例外。这不,明代有一位状元的文章就被流传下来了,而且这位状元的答卷也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让后人得以目睹状元答卷的风采。

  这位状元的名字,叫赵秉忠。

32500015e74133db32f.jpg

赵秉忠

  赵秉忠是明代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高中状元。时年二十五岁。人们现在看到的状元卷,是赵秉忠的第13代孙赵 焕彬先生于1983年捐献给国家的,这是目前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宫廷档案中藏有几份清代状元卷),价值连城,是国家一级文物。 至于这份卷子是怎样从宫廷传到民间的?谁也说不清楚,恐怕这将会是个不解之谜。

  状元的答卷长啥样?都来开开眼界吧!

  这是整体长卷

1458287976321619.jpg

  以下局部特写:

1458287953990348.jpg

局部特写

1458288007645951.jpg

  瞅瞅皇帝的书法:下面这张是皇帝的批字,第一甲第一名,御笔朱批,理论上这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笔迹:

2f3000862da20caada0.jpg

  这份答卷保存良好,它是19折册页,横长共268厘米,每折通高47.6厘米,宽14.1厘米。封面、封底均为全绫装裱。卷首顶天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 字,为当时的皇帝朱翊钧御书下钤“弥封关防”长印,占一折。下为正文,凡15折,每折6行,为1厘米见方工整小楷,共2460字。答卷不但有答题内容,文 后还附有作者上三代简历(这可不可以理解为现在公务员考试环节中的“政审”?)。后3折列着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9位读卷官和1位印卷官 的职衔与姓名。

  此次殿试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一看这题目就非常唬人——是唬现在人。在古代这个可唬不 了举子们。因为古代科举考试题目大多数是治国理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类。因为科举的目的就是要选拔一批能够治国理政的人才。赵秉忠在文章中精辟阐述 了改善吏治、兴邦治国的对策,他认为“实心先立”、“实政继举”才能天下太平安乐。为此,他分别从官吏的选拔、任用、考核,大兴教育,强军固本,惩贪治 腐,广开言路,消除积冤、安定民心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措施,至今看来,仍旧具有借鉴意义。

猎豹截图20160318160040.png

  拿现在的高考作文——哎哟,还是算了吧,感觉没啥可比性。嗯,还是用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勉强比一下吧。放在一起,高下立判。本人参加过不少于两次国家级公务员考试,看过无数辅导资料,各种辅导资料上的那些申论标准答案,跟人家写的这个比,简直就是狗屎一坨。

  25岁年纪竟能写出如此具有深度的文章,赵秉忠何许人也?如此年轻便具有这般学识?

  赵秉忠字季卿,号其阳,青州府益都县人(今青州市)。从小勤学苦读。他也和历史上很多状元一样,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他家庭条件优裕, 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为他日后登上科考的顶峰打定了坚实基础。中了状元后,他被授翰林院修撰,正式进入仕途,之后一路升迁,历任侍读学士、礼部侍郎, 官至礼部尚书。天启二年遭人弹劾。天启六年去世。崇祯三年朝廷恢复他的名誉,追复原官,还赠太子太保衔。

  附录:赵秉忠答题内容全文

  臣对:

  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

  立纪纲,饬法度,悬诸象魏之表,著乎令甲之中,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经之纬之,鸿巨纤悉,莫不备具,充周严密,毫无渗漏者是也。

  何谓实心?振怠惰,励精明,发乎渊微之内,起于宥密之间,始于宫闱穆清,风于辇毂邦畿,灌注于边疆遐陬,沦之洽之,精神意虑,无不畅达,肌肤形骸,毫无壅阏者是也。

  实政陈,则臣下有所禀受,黎氓有所法程,耳目以一,视听不乱,无散漫飘离之忧,而治具彰;实心立,则职司有所默契,苍赤有所潜孚,意气以承,轨度不逾,无丛脞惰窳之患,而治本固。有此治具,则不徒驭天下以势,而且示天下以守,相维相制,而雍熙以渐而臻。

  有此治本,则不徒操天下以文,而且喻天下以神,相率相勖,而郅隆不劳而至。自古帝王,所为不下堂阶而化行于风驰,不出庙廊而令应于桴答,用此道耳。厥后,崇清净者深居而九官效职,固以实心行实政也。

  后世语精明者,首推汉宣,彼其吏称民安,可为效矣!而专意于检察,则检察之所不及者,必遗漏焉,故伪增受赏所从来也;语玄默者,首推汉文,彼其简节疏目,可谓阔矣!而注精于修持,则修持之所默化者,必洋溢焉,故四海平安所由然也。

  盖治具虽设而实心不流,则我欲责之臣,臣已窥我之怠而仿效之;我欲求之民,民已窥我之疏而私议之。即纪纲法度灿然明备,而上以文,下以名,上下相蒙,得聪察之利,亦得聪察之害。

猎豹截图20160318160136.png

  实心常流而治具少疏,则意动而速于令,臣且孚我之志而靖共焉;神驰而慑于威,民且囿吾之天而顺从焉。凡注厝、规画悬焉不设,而上以神,下以实,上下交儆,无综核之名,而有廉察之利。彼汉宣不如汉文者,正谓此耳。

  洪惟我太祖高皇帝,睿智原于天授,刚毅本于性生。草昧之初,即创制设谋,定万世之至计;底定之后,益立纲陈纪,贻百代之宏章。

  考盘之高蹈,颍川之治理,必旌奖之,以风有位;浚民之鹰鹤,虐众之枭虎,必摧折之,以惕庶僚。用能复帝王所自立之,称联之理政务尚综核者,欺蒙虚冒,总事空文。人日以伪,治日以敝,亦何以继帝王之上理,后隆古之休风,而称统理民物、仰承天地之责哉?

  恭惟皇帝陛下,毓聪明睿智之资,备文武圣神之德,握於穆之玄符,承国家之鸿业,八柄以驭臣民而百僚整肃,三重以定谟猷而九围式命,盖已操太阿于掌上,鼓大冶于域中,固可以六五帝、四三王、陋汉以下矣!

  乃犹进臣等于廷,图循名责实之术,欲以绍唐虞雍熙之化,甚盛心也!臣草茅贱士,何敢妄言?然亦目击世变矣。顾身托江湖,有闻焉而不可言,言焉而不得尽者。今幸处咫尺之地,得以对扬而无忌,敢不披沥以献!

  臣闻:

  人君一天也,天有覆育之恩,而不能自理天下,故所寄其责者,付之人君。君有统理之权,而实有所承受。故所经其事者,法之吴天。用是所居之位,则日天位;所司之职,则日天职;所治之民,则日天民;所都之邑,则日天邑。

  故兴理致治,要必求端于天。今夫天,幽深玄远,穆然不可测也;渺茫轻清,聩然莫可窥也。而四时五行,各效其官;山岳河海,共宣其职。人人沾浩荡普济之泽,在在蒙含弘广大之休。

  无欠缺以亏其化;无阻滞以塞其功者,盖不贰之真默,酝酿于大虚,不已之精潜,流衍于无极,故实有是化工耳。

  然则人君法天之治,宁可专于无为,托以深密静摄哉!是必有六府三事之职司为实政者;人君宪天之心,宁可专于外务,强以法令把持哉?是必有不贰不已之真精为实心者。

  粤稽唐虞之世,君也垂裳而治,贻协和风动之休;民也画象而理,成《击壤》从欲之俗。君臣相浃,两无猜嫌,明良相信,两无顾忌,万古称无为之治尚矣!而询事考言,敷奏明试,三载九载,屡省乃成,法制又详备无遗焉。

  盖其浚哲温恭,日以精神流注于堂皇;钦明兢业,日以志虑摄持于方寸。故不必综核,而庶府修明,无事约束。底成古今所未有之功,乾坤开而再辟,日月涤而重朗。盖以实心行实政,因此实政致弘勋。

  其载在《祖训》有曰,诸臣民所言有理者,即付所司施行,各衙门勿得沮滞,而敬勤屡致意焉。列圣相承,守其成法,接其意绪,固有加无坠者。

  至世宗肃皇帝,返委靡者,振之以英断;察废弃者,作之以精明。制礼作乐,议法考文。德之所被,与河海而同深;威之所及,与雷霆共迅,一时吏治修明,庶绩咸理,赫然中兴,诚有以远绍先烈,垂范后世也。

  今我皇上,任人图治,日以实政,望臣工矣!而诞谩成习,诚有如睿虑所及者。故张官置吏,各有司存。而越职以逞者,贻代庖之讥。有所越于职之外,必不精于职之内矣!则按职而责之事,随事而稽之功,使春官不得参冬署,兵司不得分刑曹,此今日所当亟图者也。

2011123010201735758_副本.jpg

  耻言过行,古昔有训,而竞靡以炫者,招利口之羞。有所逞于外之靡,必不深于中之抱矣,则因言而核之实,考实而责之效,使捷巧不得与浑朴齐声,悃幅不至与轻浮共誉,又今日所当速返者也。

  巡行者寄朝廷之耳目,以激浊扬清也。而吏习尚偷,既使者分遣,无以尽易其习。为今之计,惟是广咨诹、严殿最,必如张咏之在益州、黄霸之在颍川。斯上荐剡焉, 而吏可劝矣。教化者,齐士民之心术,以维风振俗也。而士风尚诡,即申令宣化,无以尽变其风。为今之计,惟是广厉学官,独重经术,必如阳城之在国学、胡瑗之 在乡学,斯畀重寄焉,而士可风矣。

  四海之穷民,十室九空,非不颁赈恤也,而颠连无告者,则德意未宣;而侵牟者有以壅之,幽隐未达;而渔猎者有以阻之,上费其十,下未得其一。何不重私侵之罚,清出支之籍乎?四夷之内讧,西支东吾,非不诘戎兵也。

  而挞伐未张者,则守圭纨绔之胄子,无折冲御侮之略;召募挽强之粗才,暗驰张奇正之机。兵费其养,国不得其用,何不严遴选之条,广任用之途乎?民氓之积冤,有以干天地之和,而抑郁不伸,何以召祥?则刑罚不可不重也。

  故起死人、肉白骨、谳问详明者,待以不次之赏;而刻如秋荼者,置不原焉,而冤无所积矣。天地之生财,本以供国家之用,而虚冒不经,何以恒足?则妄费不可不禁也。故藏竹头、惜木屑、收支有节者,旌以裕国之忠;而犹然冒费者,罪无赦焉,而财无所乏矣。

  盖无稽者黜则百工惕,有功者赏则庶职劝,劝惩既明则政治咸理,又何唐虞之不可并轨哉!而实心为之本矣!实心以任人,而人不敢苟且以应我;实心以图政,而政不至惰窳而弗举。不然,精神不贯,法制虽详,无益也。

  而 臣更有献焉:盖难成而易毁者,此实政也;难操而易舍者,此实心也。是必慎于几微,戒于宥密。不必明堂听政也,而定其志虑,俨如上帝之对;不必宣室致斋也, 而约其心神,凛如师保之临。使本原澄彻,如明镜止水,照之而无不见;使方寸轩豁,如空谷虚室,约之而无不容。一念萌,知其出于天理,而充之以期于行;一意 动,知其出于人欲,而绝之必期于尽。

  爱憎也,则察所爱而欲近之与所憎而欲远之者,何人?喜惧也,则察所喜而欲为与所惧而不欲为者,何事?勿曰屋漏人不得知,而天下之视听注焉;勿曰非违人不得禁,而神明之降监存焉。

  一法之置立,曰吾为天守制,而不私议兴革;一钱之出纳,日吾为天守财,而不私为盈缩。一官之设,曰吾为天命有德;一奸之锄,日吾为天讨有罪。盖实心先立,实政继举,雍熙之化不难致矣,何言汉宣哉!臣不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

  臣谨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文史百科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