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呢?
《洛中①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②, 江岭③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④, 何如北地春。 注释 (1)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2..
《洛中①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②,
江岭③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④,
何如北地春。
注释
(1)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2)才子:指袁拾遗。
(3)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4)梅花早:梅花早开。[1]
译文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
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
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
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1]
赏析
题目又是不遇的套路,不知孟夫子又能写出何种的余味。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地名对地名,身份对身份,对的工稳,但内里乾坤岂是工稳二字所能涵盖。洛阳繁华之都也,袁拾遗原居之地,才子人中之杰也,对有人的倾慕之意,繁华之都居才华之人,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而是诗人却不动声色的偷天换日,瞬间作天壤之别。江岭荒芜偏远之所也,袁拾遗发配之地也。流人待罪之身也,无限不平的淡。真乃见尺幅千里,瞬息云泥。前一句读的时候是多么的兴奋、艳羡,后一句读的时候又是多么的失落凄凉苦楚不甘。这种变化于开篇是罕见的,这种语句上的平静更是可怕的。真实平静的海面愈加的深邃呀!
怎么接,一味的苦下去。还能怎么苦,而且还有浓墨重彩之嫌,这和诗人的风格是背离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要转,怎么转,转的自然而然,看不出是转,最简单的法子就是承着上句的写。
闻说梅花早。好,扑面而来风景,竟是梅花,也是文中第一个意象——唯一的具体意象——早梅,多么的清新淡雅,令人不禁心神为之一荡,顿时从苦楚惨痛中拔了出来,得到了些许安慰。
喜欢读诗的读者可能会有某种灵犀,诗人下面可能会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写下去,甚至写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地步,获得一种自由和愉悦。可是孟夫子是很“规矩”的人,他要回题的,他要收尾呼应的圆形结构,回笔一兜,有一个尺幅千里。
何如北地春。自然而然的回到了洛阳。而且是接着梅花的意象,回到了春天里的洛阳。而且是在比,南国蛮荒之地和北国华丽之都的比较,怎么比,没法比?也许现代在的环保主义者会选择前者,但不要忘了那是在一千多年以前,都市才是人们心目中的圣地,而蛮荒之都成为人们的圣地是在现代以及未来。诗人此一问,将我们心中刚刚升起的温暖瞬间毁灭殆尽,一朵梅花的春天怎抵得上一个都城的春天,那里是远在天涯的漂泊,这里是近在咫尺的安居,那是艰难岁月的起始,这是衣食无忧的终生。比的是梅花和春天,比的更是生活与人生。
这首诗虽然短短二十个字,但其境界之大,令人叹为观止,于情感上虽未着一字,但那种寄予的深情却在相隔千山万水的南北之间弥散开来,虽不得不淡,却至死不灭。
古中国有过多少这样的事迹,昨天还高高在上,志满意得,今天就成阶下之囚,路往蛮荒。这就是人生的大玩笑,亦是人生的大悲欢。多少诗人费尽心思的惨淡经营,写的惊天动地,然而总是难以流传。
再将诗重新吟诵一遍,北国之城,才子之友;南国之偏,待罪之身;梅花之美,物芳难赏;北都之春,欲哭无泪。这就是绝唱的中国诗,有人可能还根本不知道它是绝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洛中①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②, 江岭③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④, 何如北地春。 注释 (1)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2..
古诗《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作品赏析 (1)袁拾遗:作者的朋友,即第一..
古诗《洛中送奚三还扬州》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 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 余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 音书若有问,江..
古诗《洛中偶作自此后诗在东都作》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王夫子, 五年职翰林,四年莅浔阳。 一年巴郡守,半年南宫郎。 二年直纶阁,三年刺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