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由来:史上的满族是怎么演变而来的?
满族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据文献记载,满族的祖先肃慎人于公元前一千余年即遣使向周天子进贡“楛矢石砮”。到了汉代,肃慎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代称为靺鞨。..
轰勿,汉译“铃杆”,以其制作方式而名之。亦称“晃铃”、“桦铃”。《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称之为“铃杆”、“神铃”。所谓“神”是无形的,但在萨满的视界中,又是有形的---用音响“造型”。因而,许多神祗都是带着神铃下界的,即铃的声响象征神的降临,如吉林石姓萨满请下“玛克吉瞒尼”时,这位神灵“手提着神铃,光亮如托立,摇晃着戏耍着,金色神铃,诵唱着神歌进来了。”
轰勿的形制在本世纪初的地方志书中就有记载。按《呼兰府志》所记,其形制为“以木为之,长二尺有半,杆首缀铜铃数枚”。《依兰县志》记载的轰勿“以柞木细棍二根作成,长三尺,每棍梢系铜铃五”。可见,轰勿是由两大部分组成:木杆、铃铛。
木杆
富察哈拉轰勿的木杆长96cm,上粗下细,直径1.5-2cm。吴扎哈拉轰勿的木杆比较短,杆长66.5cm,直径4cm。《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所载轰勿,其杆长约115.2 cm(清尺3尺6寸);直径2.24 cm(清尺7分)。由此可见,满族萨满使用的轰勿的木杆并无定制。其长短因地而异,常用桦木、松木、柞木等制作。
2.铃铛
铸铜制。球状、中空,内含若干弹丸。富察哈拉轰勿的铃铛大小不等,大铃直径3.8cm,厚4cm;小铃直径3.2cm,厚2.5cm。铃分两组用一根皮绳拴结在桦木杆子上端,一组由3 个铃铛组成(1大2小);另一组由4个铃铛组成(1大3小)。铃身铸有饕餮花纹。吴扎哈拉轰勿的铃铛不分大小,直径4cm,厚3cm。
铃分两组用铁环镶嵌在杆子上端,每组由二个铃铛组成,并加进一个小铁环;铁环由一根锻成四棱形的铁条弯制而成,演奏时铁环与铜铃碰撞而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满族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据文献记载,满族的祖先肃慎人于公元前一千余年即遣使向周天子进贡“楛矢石砮”。到了汉代,肃慎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代称为靺鞨。..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虽然有心改革江山的弊端,但是无奈由于大明王朝积弊已久,所以即使皇帝有心,但是最终大明王朝还是没有避免覆灭的命运。而在当时,争霸天下的势力..
走进清西陵,你会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孝庄的陵墓孤零零地立在风水圈的外面,与她的子孙隔着高高的围墙。 为什么这样:老百姓的解释是:孝庄做了伤风败俗的事情..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一代枭雄多尔衮外出狩猎,死在了喀喇城,那一年他才39岁。消息传到北京后,孝庄皇后和顺治帝震惊之余,心里那口憋屈了七年的气一下..
满族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据文献记载,满族的祖先肃慎人于公元前一千余年即遣使向周天子进贡“楛矢石砮”。到了汉代,肃慎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代称为靺鞨。..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女真”族的起源是什么?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黑水崛起 渤海国的政治体制采取以国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渤海国的典章法律皆依照..
导读:在某些满族姓氏的宗谱上,绘有振翅起飞的鹰图案,甚至在其先人的墓碑上,也刻有鹰的形象。在善于讲古的满族老人的口碑中,鹰是拯救其先祖女真人的神灵。 在..
满汉全席是我国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宴席。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锅几乎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
二月二印脾 这天天刚亮妇女们就起来,她们在院子里和大门外的平地上,用硝灰画上各种不同的圆圈,圈内画个十字,在八点来钟,她们把孩子前襟和兜肚解开,让孩子们..
满族春节的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萨其玛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做成,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