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文化 阿昌族有何传统的教育方式
阿昌族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育形式表现在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继承上。阿昌族没有文字,长期以来,就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保留下了大量史诗、故事、歌谣等民间口头文学。..
春节是中华民族普天同庆、万家团圆的传统节日。阿昌族也过春节,阿昌族的春节庆祝活动,从腊月到正月,是富含独特民族传统,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年俗活动。大年三十户主抬祭祀品、叠纸钱,率领儿女祭祀寨神,先祭祀寨头,再祭祀家堂祖宗,最后举家共进团圆年饭。除夕晚上,主妇挑灯到菜园挖坑,点一蓬瓜,点一窝豆。传统观念认为,除夕晚上抢栽的瓜豆、瓜秧和豆苗,更易丰收。除夕老人熬夜守岁,凌晨童男吟诵财门调,从大门外到堂前,逐户开财门。
初一女人休息,男人凌晨争挑第一担水,老人清晨供斋祈福。初一不能舂碓,要给农具、果树、牛马贴红纸条,早饭后全体青壮年村民敲锣打鼓去远山砍秋杆。初二阖村举寨树秋架、祭秋神,当晚在秋场舞狮子,说四句,唱灯调。当年安排要玩春灯的乡村,所有参加玩灯者,要净身净手,清一色男性躲到乡村小树林,熟悉彩排戏文台词,以准备在初二晚上,在乡村秋场戏台上,闪亮登场。
祭寨神
祭寨神是阿昌族春节的传统年俗、古老民俗。阿昌族崇尚原始宗教、崇拜自然。自然崇拜的核心是万物有灵,多神崇拜。寨神,是神格最高的神灵。用阿昌族语言,梁河县叫“瓦当”,“瓦嘎”;陇川县叫“色曼”“色勐”。每年春节大年三十,需要举寨出动,家家户户都要敬拜。寨神,一般设在寨头村边,通常是一棵大树古树老树。
在阿昌族社会生活里,有寨神驻足的地方,一草一木,都具有神圣的神灵附体,因此,全体族群成员,都自己自觉的维护乡村寨神附近的古树古木,把寨神依附的大树叫神树。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谁都无权乱砍滥伐,并且人人都有保护其原生态的义务。这是中国乡村最震慑人心的村规民约。
春节祭祀寨神祭祖的古老历史传统习俗,千百年来,一直在乡村盛行。阿昌族的寨神祭祀活动,是一件原始而庄严、虔诚而神圣的事情。由德高望重的男性寨中长辈领衔祭祀。女性不能到场参加。阿昌族的传统观念中,有浓重的性别意识。在祭祀神灵的原始宗教活动中,或多或少地带有世俗的观念,去奉献神奇的崇拜对象,去喜悦至高无上的神灵。因此,在原始祭祀场,几乎清一色是男子,爷爷率领儿孙,父亲带领儿子。没有男人在家的户主,女人准备好祭品,请血缘相近的家族男子帮助带往寨头祭祀寨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阿昌族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育形式表现在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继承上。阿昌族没有文字,长期以来,就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保留下了大量史诗、故事、歌谣等民间口头文学。..
阿昌族人家的住宅,皆建造为三合或四合院样式,三合一照壁的形式居多。木头皆是阿昌族人家起屋建房的主要材料,过去的木框架虽然已经改变为今天的钢筋水泥框架,但房..
在滇西阿昌族地区,在大年初二回娘家拜年的新婚夫妇,要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在娘家拜年的“吃春客”活动。此后,新媳妇将要与新郎官结伴从娘家返回夫家。清晨,娘..
偷鸡头与抬锅盖--阿昌族婚俗 晚上串门 到了姑娘的村寨,小伙子们先不忙着去姑娘家,而是先到亲戚朋友家小歇,准备晚上闹个够。那个被小伙子看上的姑娘,将客..
每逢节日都有歌舞等娱乐活动。劳动时,走路时,山上田边,随时都可以听到他们悦耳的歌声。阿昌族民歌善于以物拟人,以物寓意,含蓄清新,曲调悠扬,在不同的场合,用..
腊撒地区阿昌族的衣着民族特色最浓。姑娘爱穿蓝色、黑色对襟上衣和长裤,打黑色或蓝色包头,有的像高耸的塔形,高达一、二尺。有的则用二寸多宽的蓝布一圈圈地缠起来..
阿昌族青年将谈恋爱叫作“串姑娘”,十分有趣。泼水节这天,阿昌族青年男女来到摆场上,用泉水相互对泼,并尽情欢歌。太阳落山,摆场上的青年开始回家,要是小伙子看..
云南陇川、梁河是阿昌族的主要聚居区。村寨依山傍水,寨内房屋排列整齐、集中,寨内巷道中间皆铺石板,方便雨天时行路。进出村寨皆有带门廊、石凳的寨门,以便行人纳..
阿昌族的饮食文化,我们不得不从阿昌族独特而又有趣的结婚仪式结束时说起。结婚仪式结束,男方的客人快来时,新娘到半路迎接,到离家一公里处,众客人坐下不走了。新..
分布在云南德宏州梁河县、陇川县是阿昌族最集中的地方(其中全国仅有的曩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陇川户撒3个阿昌族乡,占全国3个阿昌族乡人口的66%,人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