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词人蒋捷为何很多作品中都带有雨呢?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宋词中,以雨为题材的作品有很多。不过,大多数词人描写的是人生中的某一场风雨,以此来表现人生的境遇和感悟。比如苏轼在行路中遭遇大雨,吟啸“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后,遇到一场黄昏的秋雨,吐露“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苦恨。词人将现实和生命中的凄风苦雨相结合,以真切的体悟和深挚的情感打动读者。

image.png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而南宋蒋捷所作《虞美人》的独特之处,则是行云流水般、极具概括性地叙述了人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场雨。每一场雨,词人只是言简意赅地记录下当时的时间、空间和整体环境,并没有过多地阐述听雨时的心境或者感想。

  蒋捷原本出身富贵、才华满腹,青年时更是科举及第。春风得意的他,或许也曾怀抱重振国家的志向,意欲在朝廷中有所作为。然而,随着末代皇帝的跳海殉国,南宋王朝成为过去,蒋捷也从天之骄子变成了亡国之人。他无法继续为国家效力,也无心继续宴饮行乐的生活,只能怀着对前朝的忠义,遁世归隐,在词曲中缅怀故土、回忆过往,寻找片刻的抚慰。英雄无用武之地,蒋捷的后半生,注定是孤独而惆怅的。

  在《虞美人》中,蒋捷表面上是听雨,实际上听的是人生。虽然他没有说一个字,但是通过三场雨的铺陈和对比,他的命运轨迹已经完整明晰地显露出来。那种对光阴飞逝、物是人非、家国兴亡的感怀,也自然寄寓其中了。

  我们就来看看,蒋捷生命中的三场雨究竟是怎样的。

image.png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这是蒋捷的少年生活。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自然界的雨,总能触动多愁善感的情思,但是年轻的蒋捷是感受不到这种忧伤的。

  他或许家境优渥,早年流连歌楼酒肆,在烛影摇红、罗帐灯昏的宴席中,欢声笑语,夜夜笙歌。歌楼、红烛、罗帐,都是绮丽浮艳的意象,表现出少年词人一掷千金、奢华无度的贵公子生活。一个“昏”字,更传神地刻画出他醉生梦死、谈笑风流的情态。

  这时的雨,是用来增添浪漫氛围的。蒋捷虽然在听雨,却是类似“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的意境。这种对欢乐的、青春的描写,和接下来两场雨形成强烈的对比。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时间从少年过渡到壮年,空间也从奢华的歌楼变成流浪的客舟,蒋捷的生活就在时空的转换中,发生了巨变。蒋捷在船上,见到的是宽阔的江面、低矮的云头,听到的是孤雁哀鸣和瑟瑟秋风。断雁的“断”字,也是蒋捷孤独一人的写照。这些萧条清冷的意象,构成了蒋捷壮年时羁旅不定、漂泊无依的生活境况,也暗示着南宋王朝的破败。

  在行舟中遇雨,这雨就尤为凄凉萧瑟。在国难与人生的磨难中,蒋捷居无定所,漂流在外,这时听到阵阵雨声,国家与身世的悲剧感就更加沉重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前面的两场雨是蒋捷的回忆,都是为了烘托如今的听雨场景以及老年蒋捷的心境。寺庙是修行归隐的场所,也是接济穷人的地方。现在的蒋捷,正过着一种隐居或者更加困顿的生活,而听雨的画面,也是一个白发老者,独自在寄居的僧庐中默默聆听。

  蒋捷目睹朝代更迭,经历人生起落,现在已经是心如止水的境界了。而他的心如止水,其实是一种万念俱灰的无奈。因为国破家亡、生命老去,都是他无法改变的事情。所以他说:“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听雨,蒋捷沉醉于欢乐;壮年听雨,蒋捷伤感于孤独。到了老年,蒋捷看透了变幻无常的人事,对这场雨,便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随它下到天明,因为一切也都无法挽回了!

  除了精湛的文字功底和丰厚的情感内涵外,《虞美人》更像是一只低回的生命歌谣。词中反复出现“听雨”字样,句式也相似,极尽《诗经》中重章复沓的诗趣。重章复沓的意思是,每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几个字反复吟唱,以起到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的效果。因而,这首词就有了回环往复、意味无穷的韵律美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诗词名句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