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侨献琴》解读赏析!刘伯温想表达什么?
对刘伯温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人生就是一场艰苦的跋涉,同时也不断地面临着各种选择和被选择。选择别人,彰显出自己有底气和..
对刘伯温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人生就是一场艰苦的跋涉,同时也不断地面临着各种选择和被选择。选择别人,彰显出自己有底气和能力;被别人选择,也说明自身有闪光点和优秀品质。但在同样的环境条件、和内在品质的情况下,结果却是千差万别。可见事物的价值与很多因素有关,明代一位作家也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下面就分享刘伯温的一篇经典之作,发人深省,言尽而意不止。
《工之侨献琴》
作者:刘基(明代)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明朝初年朱元璋请他到南京做谋臣,官至御史中丞,洪武四年辞官退隐,著有《诚意伯文集》、《郁离子》等。本文选自《郁离子》,这是刘基隐居青田时写的一部书,用寓言的形式批判元朝末年的暴政。这则寓言着重揭露统治者喜伪去真、崇古贱今的愚蠢可笑的行为。
这篇寓言的大意是:一位名叫工之侨的琴师,他用上好的桐木做成一把琴,并装上琴弦,弹奏出金玉之声。他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它献给乐队主管,可乐师却说这不是古琴,于是便把它退还回来。
工之侨回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断纹,又请人雕刻上古代的款式,然后把它装在匣中、埋在泥土里。一年后再挖出来、抱到集市上卖,一位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重金买下并献给朝廷。乐官们传递着观赏,都说它真乃稀世珍品。
琴师于是感叹,这个社会真可悲!但又何止是一把琴?如果不早做打算,不然就要一同灭亡了!于是到宕冥附近的山上隐居,最终不知道他去哪儿了。
作者先写这把琴不被赏识,然后琴被伪装后,深受乐官的夸赞。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虽然琴的质量没变,它的价值却从无人货识、到被当作稀世之宝,鞭挞了崇古贱今的愚蠢和可悲。最后作者点明了题旨,并不是只在讲一张琴的遭遇,而是悲叹当时的世道、以及各种歪风邪气。
琴师愤然离別,表现了他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同时也将文章的思想升华到一定的高度。文章的结尾,也好似编筐的收口,毫不拖泥带水,却言已尽而意不止。
读完之后,读者不禁掩卷深思。一件物品的好坏、真伪,不能只从表面上观察,就像这把琴,一年的时间就身价倍增,并非有什么内在的变化,依然是那样的材质和制作工艺,只不过是外表的装饰变了。同样,我们对待人才也应该重在内质,而不是只看其穿着和谈吐,就像按图索骥,结果却闹出笑话。
但再退一步说,无论是人或事,都需要重视良好的包装,正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狗配铃铛跑得欢。”外表和内在也是辩证统一的,没有良好的内在品质,徒有其表,最后还是会被淘汰;不注意自身的形象塑造,优秀的品质也不容易被发现和挖掘,就像和氏璧那样,虽然最终被世人珍惜,却经历曲折,甚至有被长期埋没的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刘伯温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人生就是一场艰苦的跋涉,同时也不断地面临着各种选择和被选择。选择别人,彰显出自己有底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