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不拜女娲:历史变迁与信仰重构的深层密码
女娲,这位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创世女神,在华夏文明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原始地位。然而,当我们审视当代中国的民间信仰图景时,却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相较于..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王莽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王莽,近年来又被赋予了一个新的标签:穿越千年的改革者。在评价王莽的问题上,众史家似乎并无太大争议,千百年来多用抨击指摘之词,将其视为篡汉的逆贼和荒唐的暴君。基于这种基调,王莽惨死,头颅被历代君王收藏,似乎也是合情合理之事。
可是,如果我们在回顾王莽死时的惨状,或许还容易产生一种质疑:王莽的头颅,果真在乱世中存留下来了么?
我们不妨来看《汉书》中王莽之死的记载:“商人杜吴杀莽,取其绶。校尉东海公宾就,故大行治礼,见吴问:‘绶主所?’曰:‘室中西北陬间。’就识,斩莽首。军人分裂莽身,支节肌骨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公宾就持莽首诣王宪。宪自称汉大将军,城中兵数十万皆属焉,舍东宫,妻莽后宫,乘其车服。六日癸丑,李松、邓晔入长安,将军赵萌、申屠建亦至,以王宪得玺绶不辄上、多挟宫女、建天子鼓旗,收斩之。传莽首诣更始,悬宛市,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汉书·王莽传》
通过这段史料,我们可以得知,杀王莽者是商人杜吴,为争功,校尉东海公宾斩下了王莽首级,随后士卒又将王莽尸体肢解,而王莽的首级被送到王宪处。后来,王莽的头颅又被悬挂在闹市,以示惩戒。结果,围观百姓纷纷击打王莽头颅,还有人将他的舌头割下来吃了。
显然,《汉书》中所载的王莽之死相当惨烈:其头颅几经周转,遭百姓一顿践踏,又甚至连舌头都被割走了。那么问题便来了:血肉模糊、面目全非的头颅,还会被珍藏起来么?亦或者说,用于示众的王莽头颅,还能剩下些什么呢?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晋书·张华传》中的记载,其称晋惠帝元康年间的武库中,曾收藏有汉高祖斩白蛇所用的剑、王莽的头颅和孔子的鞋。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在记述武库失火时,还有一句话非常值得关注:“晋惠帝元康五年十月武库失火,累代之宝及汉高斩蛇剑、王莽头、孔子履尽焚焉。时(张)华见剑穿屋而飞,莫知所向。”——《晋书·张华传》
为何偏偏加上这一句呢?其实,这是一种隐喻,汉高祖斩蛇所用佩剑于武库失火时被焚,突然穿屋而飞,不知所踪。所指暗示的便是晋惠帝失德,国祚将不久矣。此处同时强调的还有王莽头颅和孔子之履一并被焚,也是这样的用意:
史家称王莽首级被百姓蹂躏或强调其被收入武库,都是意在强调引以为戒。此时武库失火,烧掉了这颗首级(当然,我个人认为此首级早已不存),自然也是指晋惠帝无道;同样的道理,孔圣人的鞋子也被列在被焚之物中,其用意可见一斑。
概言之,历史上王莽被诛后,其首级悬于闹市,遭百姓蹂躏,甚至舌头都被割走,足见其已很难保存。后人称历代帝王将其收入武库,多半也是种春秋笔法,或并无此事。因此,《晋书·张华传》称王莽头颅被焚一事,还应正确理解。至于网络中大肆宣扬,王莽首级被历代皇帝珍藏近三百年,当是曲解其意或夸大其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女娲,这位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创世女神,在华夏文明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原始地位。然而,当我们审视当代中国的民间信仰图景时,却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相较于..
“孝宣中兴”是后世对西汉汉宣帝刘询统治时期的高度概括,这一称谓既是对历史事实的精准提炼,也蕴含着对治国理念的深刻总结。其“中兴”之名的确立,源于汉武帝时期..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魏东亭之死堪称全剧最震撼的情节之一。这位与康熙“自幼同席读书、同榻而眠”的伴读老臣,最终以三尺白绫结束生命,引发无数观众对康熙“冷..
在中国文学史上,“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以神童之姿闻名,七岁作《咏鹅》传颂千年,晚年更以《讨武曌檄》震动朝野。然而,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始终萦绕:骆宾王并非..
作为清代讽刺文学的巅峰之作,《儒林外史》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异化,其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早已被学界公认。然而,与四大名著及《聊斋志异》..
在丝绸之路的漫漫黄沙中,龟兹(qiū cí)这个名称如同一枚穿越时空的音节,承载着西域古国与中华文明交融的密码。这个今日新疆库车一带曾辉煌千年的古国,其名..
在金庸先生构建的武侠世界里,《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交相辉映。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射雕英雄传》中有着重要戏份的全真教二代掌..
在中国西汉的历史长河中,王政君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女性。她历经七朝,从普通的宫女到皇后、皇太后,再到太皇太后,其一生几乎贯穿了整个西汉的兴衰历程。然而,后..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以其非凡的统治手段和辉煌的成就闻名于世。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朝,并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如统一度量衡、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