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膺的画好在哪里?清代诗画家李方膺作品赏析
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为官刚正不阿,廉洁爱民。寓居金陵借园,自号..
南乡子·秋暮村居【清代】纳兰性德,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全词以轻灵浑朴的笔调描绘出秋日山村之暮景,处处洋溢着词人那跃动的欣喜和向往。全词景象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动静相间,有声有色。其中洋溢着诗人陶然欣喜的情致,这在纳兰词中是少见的。尤其那点睛一般的双音节词语的巧妙运用更是让全篇风景霎时有了层次。于是一幅极具透视效果的风景画跃然纸上。
该词先叙去“村居”的路上所见:“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这也是《秋暮村居》的第一个画面:它由“红叶”、“寒溪”、“空山”和“万木”构成。接下来是《秋暮村居》的第二个画面,第二个画面形成了三个小层次:
“一片烟笼十里陂。”这里“陂”是一个关键词。 对这个词,注释者都解释为:“池塘”,或者是“积水,指池塘湖泊”。其实,这一句“望”的是远处,又是在“烟笼”的情境下“望”的,所以眼中的景象不是很分明:有池塘,有水边或者水岸,有山坡或者斜坡。这画面虽然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同时也为下一个层次的推出,提供了极佳的背景。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这一句整合了陶渊明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其中,“吠”、“鸣”声把词人从远处拉到了眼前:狗叫声和鸡叫声此起彼伏或者同时并发。但是这“鸡鸣狗吠”(或“鸡犬相闻”),并不是这种现实情状,词人可能更把它当乍一种情趣的寄托,一种精神的追求。
“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陂扉。”在“相低昂”而悠悠的“钟梵”声里,目光又投向了“村居”的远山,可能由于那“一片烟”,也可能是视觉的灵动或者思绪的变幻,横着的远山竟然时而“近远”延缩,时而“东西”变换,可是那“在寒林”的人家,柴扉“独陂”,并没有随着远山的变幻而变换。这“东西”是“东方与西方”和“东边与西边”的空间方位,这个远山变幻而柴扉“独陂”层面的画意,令读者明白词人需要的就是“独陂”的与世隔绝那份淡定。
把第二个画面细分为三个层面来抒写,来解读,这是为了抒写、解读的方便,其实这三个层面是有内在的逻辑性的:有次第展开的景随望而布的客观性,情感随景的变换而变幻的主观性,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第一个画面的情感基调是萧瑟、忧愁,而第二个画面则是淡雅、欣赏。这样是为了表达的别致而独特:要去“秋暮村居”就是为了闲适,路上所见却非如愿,是那么的萧瑟、忧愁,这是一变;登楼所望则由迷蒙开始,这是顺承,接着核心的“秋暮村居”图,终于得到了“吠犬杂鸣鸡”的陶式闲适,满足了预期的意愿,这是二变;再是从变幻的远山到柴扉“独陂”,这是第三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为官刚正不阿,廉洁爱民。寓居金陵借园,自号..
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清代】纳兰性德,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经年。 一片晕..
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清代】纳兰性德,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
南乡子·泪咽却无声【清代】纳兰性德,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
如梦令·纤月黄昏庭院【清代】纳兰性德,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谁见?..
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清代】纳兰性德,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
少年游·算来好景只如斯【清代】纳兰性德,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沁园春·代悼亡【清代】纳兰性德,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梦冷蘅芜,却望姗姗,是耶非耶?怅兰膏渍粉,尚留犀合;金泥蹙绣,空掩..
菩萨蛮·雾窗寒对遥天暮【清代】纳兰性德,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
金陵冬夜【清代】林古度,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老来贫困实堪嗟,寒气偏归我一家。 无被夜眠牵破絮,浑如孤鹤入芦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