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弑君之后为何姜维却要出军讨伐呢?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姜维根本管不了魏国废立皇帝之事,想管也管不了,姜维兴兵问罪,无非就是想借此事件,为自己的北伐增添些有利因素罢了。无论是哪一朝代,弑君都是大逆不道的重罪,同样,司马昭掌权时期,因为魏帝曹髦拼死一搏,导致被贾充手下的成济所杀。

image.png

  而司马昭弑君,发生在260年6月,不堪忍受司马昭欺压的曹髦,亲自带领卫士和奴仆去讨伐司马昭,中途遭遇司马昭弟弟司马伷的部众,被中护军贾充(司马昭亲信)授意手下成济用长矛击杀。事后,司马昭也坚决不处置贾充,所以被称为司马昭弑君。也就是说,姜维最后一次北伐是在司马昭弑君两年半以后,并不是直接在司马昭弑君之后。也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姜维是打着讨伐司马昭弑君的旗号。

image.png

  姜维的运气也就到此为止了,第八次北伐之后,他碰上了自己人生以来最大的克星——邓艾。他始终没有能够突破邓艾的防线。姜维和诸葛亮不同之处在于,诸葛亮没有出现过全军崩溃的情况,而姜维在第九次北伐中,被邓艾杀的全军崩溃,蜀军伤亡数万人,这对于弱小的蜀国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曹髦死了之后,姜维立刻对东吴说:“他们家自己乱了,咱们趁火打劫去吧!”然后姜维又对刘禅说:“东吴已经趁火打劫去了,咱们也快点吧!”姜维的地位不如诸葛亮,不是想调兵就能调兵的。但是经过姜维这么一运作,十五万大军就被姜维给调了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 司马懿遗言与司马昭篡位之谜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以其英雄辈出、智谋对决而著称。其中,司马懿作为曹魏的重要权臣,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关于他临终前的遗言是否让司马昭篡位的..

    司马懿遗言与司马昭篡位之谜
  • 司马师:权谋与才略的双重巅峰,与司马昭的比较

      在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司马家族以其卓越的权谋与才略,逐渐崭露头角,并最终奠定了西晋王朝的基础。其中,司马师与司马昭两兄弟更是以其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司马师:权谋与才略的双重巅峰,与司马昭的比较
  • 司马懿逝世后,司马师与司马昭兄弟情深未反目之谜

      在三国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历史长河中,司马懿家族以其卓越的智谋和坚定的政治手腕,逐步奠定了晋朝的基础。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与司马昭作为兄弟,非但没有因权力..

    司马懿逝世后,司马师与司马昭兄弟情深未反目之谜
  • 司马昭当街杀皇帝:一场政治与道德的较量

      司马家族,作为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重要支柱,其权势与日俱增。司马昭,作为司马家族的代表人物,更是手握重兵,权倾朝野。然而,这位权臣在处理皇帝问题时,却选择了..

    司马昭当街杀皇帝:一场政治与道德的较量
  • 钟会与司马昭的权力较量:为何钟会难以胜出

      在三国时期,钟会作为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和谋士,其才智和能力不容小觑。然而,在与司马昭的较量中,他最终未能胜出,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政治背..

    钟会与司马昭的权力较量:为何钟会难以胜出
  • 揭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由来与意义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一成语,源于三国时期魏国大臣司马昭的野心和行为。这句成语不仅揭示了司马昭的政治野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其野心的普遍认识。本文..

    揭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由来与意义
  • 文鸯的真实实力如何?他为何会投奔司马昭呢?

      文鸯本名俶,小名鸯。武力绝人、勇冠三军,文钦中子也。随父钦协毋丘俭举兵反,讨司马师。鸯与钦分二队夜袭乐嘉敌营,鸯奋勇先至,未见钦乃退。钦队于乐嘉为邓艾败,..

    文鸯的真实实力如何?他为何会投奔司马昭呢?
  • 司马昭之心的心是什么意思?指的是什么?

      司马昭之心的心是什么意思,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下去。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成语,意思是:司马昭的野心已经非常明显了。但..

    司马昭之心的心是什么意思?指的是什么?
  • 司马昭在死后臭名昭著的原因是什么?他做了什么

      司马昭在死后臭名昭著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成语,意思是:司马昭的野心..

    司马昭在死后臭名昭著的原因是什么?他做了什么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出处在哪里?如何评价司马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是什么?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出处在哪里?如何评价司马昭?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司马昭(211~2..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出处在哪里?如何评价司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