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男子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男子一般着装

时间: 浏览:加载中...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笼冠的形象与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图象略同,然而时间却比其他资料要早,可见笼冠并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区流行以后,才逐渐传到北方,成为北朝时期的主要冠式之一。

  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

  以上这样几种服装的样式的形成在基本的形制上除受到东汉服装样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原因外,宽松的政治环境,魏晋玄学之风,佛教的兴盛以及士族制度的影响等都促进这一服饰的形成。

  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祛,而衫为宽大敞袖。衫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颜色多喜用白,喜庆婚礼亦服白,《东宫旧事》记:“太子纳妃,有白縠、白纱、白绢衫、并紫结缨。”看来看来,白衫不仅用作常服,也可权当礼服。

  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晋书·五行志》云:“晋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风流相仿,舆台成俗。”《宋书周郎传》记:“凡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裾之长,可分为二。”一时,上至王公名士,下及黎民百姓,均以宽衣大袖为尚,只是耕于田间或从事重体力劳动者仍为短衣长裤,下缠裹腿。

  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众所周知的竹林七贤,不仅喜着此装,还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抱朴子·刺骄篇》称:“世人闻戴叔鸾、阮嗣宗傲俗自放……或乱项科头,或裸袒蹲夷,或濯脚于稠众。”《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裸袒箕踞,谓之八达。”《搜神记》写:“晋元康中,贵游子弟,相与为散发裸身之饮。”《世说新语·任诞》载:“刘伶尝着袒服而乘鹿车,纵酒放荡。”《颜氏家训》也讲梁世士大夫均好褒衣博带,大冠高履。

  除大袖衫以外,男子也着袍、襦、裤、裙等。《周书·长孙俭传》记:“日晚,俭乃著裙襦纱帽,引客宴于别斋。”当时的裙子也较为宽广,下长曳地,可穿内,也可穿于衫襦之外,腰以丝绸宽带系扎。

  男子首服有各种巾、冠、帽等。

  ①幅巾:更加普遍流行于士庶之间。

  ②纶巾:原为幅巾中一种,传说为“诸葛巾”。《三才图会·衣服一》记:“诸葛巾,一名纶巾。诸葛武侯(亮)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提到“羽扇纶巾”之服。

  ③小冠:前低后高,中空如桥,因形小而得名,不分等级皆可服用。

  ④高冠:继小冠流行之后兴起,常配宽衣大袖。

  ⑤漆纱笼冠:是集巾、冠之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在魏晋时期最为流行。它的制作方法是在冠上用经纬稀疏而轻薄的黑色丝纱,上面涂漆水,使之高高立起,里面的冠顶隐约可见。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人物多着漆纱笼冠。

  帽子是南朝以后大为兴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白纱高屋帽:初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陈文帝即戴这种帽。样式为高顶无檐,通常用于宴见朝会。

  ②黑帽:以黑色布帛制成的帽子,多为仪卫所戴。

  ③大帽:也称“大裁帽”。一般有缘,帽顶可装插饰物,通常用于遮阳挡风。

  履式,除采用前代丝履之外,盛行木屐。《宋书·武帝本记》写其性尤简易,常着连齿木屐,好出神武门。《颜氏家训》讲:“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宋书·谢灵运传》记:“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唐代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脚着谢公屐”句,即源于此意。在服饰习俗中,访友赴宴只能穿履,不得穿屐,否则会被认为是仪容轻慢,没有教养。但在江南一些地区,由于多雨,木屐穿用范围可相应广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文史百科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